環球旅遊網 >> 大陸游 >> 北京游 >> 北京游記 >> 建都之始——尋覓金中都1
建都之始——尋覓金中都1
編輯:北京游記

建都之始——尋覓金中都1 共工 北京作為一個年代悠久的城市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作為都城也有八百六十多年的歷史。我們比較熟悉的是明清兩朝的北京城,而對這以前的北京城知之甚少。2012年在“雲起時”舉辦的“《百年街景影像展》——紀念北京建都860年主題文化活動”,使我第一次對“金中都”有了感性的認識,並由此讓我逐漸走近“金中都”。 到底“金中都”是怎麼回事?它的前生後世又是如何的呢? 我不得不承認,這一段我對“金中都”著了迷了!現在有時間我就出去找“金中都”去。好在“金中都”遺址就在我家南邊這一片,有地利之便。近處走幾步,遠的坐幾站公交車,順便也把我的步行健身問題一並解決了,想想這真是我退休以後最使我著迷的一件事情! 請大家跟著我,一起開始這個尋覓“金中都”之旅吧。

金中都遺址 金中都遺址

事先說明一下,這個系列不會連續寫,而是有空就寫一段。這是因為我要抽空對相關的遺址去實地考察,並找資料啊,核對啊!反正我會一直寫下去。這叫什麼呀?既不是考古,也不是研究,純粹就是一個個人喜歡的“古玩”啊! 閒話少說,言歸正傳。 北京建城有3600多年的歷史,而建都則有860多年。 周武王建立周朝,在北京一帶封了薊國。我曾經以為戰國七雄的燕國都城就在北京,後來才知道,戰國的燕國都城在現在的河北易縣,與北京毫無關系。到秦朝時,在北京建立薊縣。治所在今北京城西南(與現天津所轄的薊縣不是一回事)。 但這些都屬於地方性的,並非國家的都城。 天輔六年(1122年),金與北宋聯兵攻遼,金軍陷遼南京析津府(今北京),按原訂協議交歸宋朝,宋改名為燕山府。不久金兵又侵宋占燕山府,改稱燕京。金海陵王完顏亮天德三年(1151)四月,下诏自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南白城子)遷都燕京。 下圖為遼南京析津府(燕京)地圖。

金中都遺址 金中都遺址

北京建都是從金朝開始的。 我國已故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著文說:“通常我們說北京是我國歷史上最近五個朝代建都之地,這五朝指的是遼(916~1125)、金(1115~1234)、元(1279~1368)、明(1369~1644)、清(1645~1911)。但是遼朝只把北京作為陪都,並沒有真正在這裡建都。真正在這裡建都的,不始於遼而始於金。”《金史》海陵紀有如下的記載說:“貞元元年三月辛亥,上至燕京……乙卯以遷都诏中外,改燕京為中都。” 為什麼叫“中都”呢?因為歷史上曾經有過“金上都”。“金上都”也叫“金上京”,建於今黑龍江哈爾濱附近,即現在的哈爾濱市阿城區南的白城子。 圖中標出了阿城的“金上都”與依蘭的“五國城村”。

金中都遺址 金中都遺址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在阿城。阿城原名阿勒楚喀。歷史上曾與宋、遼並立120年,並先後滅遼、滅北宋的帝國——金,建都於此。900多年前,女真族完顏部崛起在白山黑水間。首領完顏阿骨打率部眾與強大的遼進行了殊死爭戰,竟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裡徹底滅了曾讓大宋俯首稱臣不可一世的遼。之後又南下征伐,用兩年時間滅了北宋,占領宋都開封,生擒了宋帝趙桓與太上皇趙佶。即歷史上有名的“靖康之變”。 1128年8月,宋徽宗、宋欽宗在金上京會寧府身穿素服跪拜金太祖廟,行“牽羊禮”,而後入乾元殿拜谒金太宗完顏吳乞買。吳乞買竟然封趙佶為昏德公、趙桓為重昏公!這失國的二位“昏公”,被擄到會寧府東北五國頭城(今依蘭縣城北舊古城)軟禁起來,受盡精神與肉體的摧殘,先後客死在那裡。 金上京遺址。

金中都遺址 金中都遺址

自1115年完顏阿骨打開國稱帝,阿城作為金上京前後共歷4帝。1153年,金四世完顏亮考慮到金已占領長江以北大半個中國,而國都偏安關外一隅不利統治的現實,不顧滿朝文武的極力反對,強行遷都至中都燕京,亦即後來的北京,並且自絕後路,一把火將赫赫上京都城會寧府夷為平地。

金中都遺址 金中都遺址

金中都城建於金天德三年(1151),至完顏珣貞祐二年(1214)遷都汴梁(開封),其間中都城為金朝的國都共歷60余年,也是北京城在歷史上作為王朝都城的開始。 金中都公園內的雕塑,形象地展現了當年在這裡設計施工的場面。

金中都遺址 金中都遺址

金中都的建成使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商業大都市。當時金海陵王完顏亮將皇族貴戚全部遷到中都。大批貴族官僚階層的進入中都,使得中都商業迅速發展。史籍記載:金世宗完顏雍注重減輕賦稅,緩和民族矛盾,休養生息,使農業得到發展,商業繁榮,市場興盛。這段時期史書稱之為“小堯舜”。 

金中都遺址 金中都遺址

完顏雍在中都之東開通了潞河,潞城因此改名通州,西面則建成盧溝橋(1189年始建石橋,三年後的1192年建成,當時稱廣利橋),使西南陸路各種貨物可以直接進入中都。金代還首創了漕運形式,即從水路運送糧米到京城。

金中都遺址 金中都遺址

金中都的繁華和高度的商業化,刺激了帝王貴族對於風景區的需要。當時北京本來就水域眾多,因而在金中都存在的短短63年中,竟為今天的北京留下大量名勝古跡。今天尚存的北海、香山、釣魚台、玉泉山、陶然亭、玉淵潭等,都是當年金朝皇帝的離宮別苑。 

金中都遺址 金中都遺址

今天人們所津津樂道的燕京八景:太液秋風、瓊島春陰、西山晴雪、盧溝曉月、玉泉垂虹等也是從金朝開始的。近年北京昌平區開發的旅游區鐵壁銀山,其中法華禅寺塔林,也是金朝的故物。上世紀90年代初,右安門外玉林小區在施工時,發現了金中都城牆水關遺址,引起了轟動,今天已辟為博物館,供人們憑吊金中都城垣唯一的遺存。 

金中都遺址 金中都遺址

金宣宗遷都次年(1215),成吉思汗采取四面圍攻戰術,東面攻下通州,控制了通往中都的咽喉。隨後占領中都南郊的建春宮(今南苑),又占城東北的大寧宮(今北海公園),金中都被圍得水洩不通。守城大臣完顏承晖把守衛大權委付給副將抹然盡忠。在蒙古兵猛攻之下,抹然盡忠棄城而逃,中都城淪陷。蒙古兵隨即洗劫中都,將財寶運至漠北大汗帳中。城內殘留建築從此便漸漸敗落下來。金中都城從擴建成功到敗落,僅60余年。

金中都遺址 金中都遺址

據記載,金中都仿照北宋汴京之規制,在遼南京城基礎上擴建。城凡三重,外城東、西、南三面各擴展3裡。周37裡,呈方形。每面三門。北牆雖未向北擴展,但東、西向各伸延約3裡,西至今會城門村以西,東至今新華街以西。自西向東北城的3個城門:會城門、通玄門、崇智門。現對北城的城門數目存在著不同的說法。主張北城為4個城門之說,理由是金世宗為游北苑方便,在大定十九年(1179)新增建一門叫光泰門。“三門”之說的理由是,崇智門即光泰門,因為要避太子光英之諱。

金中都遺址 金中都遺址

中都城東南角,在今永定門火車站西的四路通;東北角在宣武門內翠花街;西北角在軍博南皇亭子;西南角在鳳凰嘴村。東城牆自四路通向北,穿過明清護城河,越過今陶然亭公園、黑窯廠、潘家河沿(今潘家胡同)、虎坊橋西、梁家園,在北新華街西側與北牆相接,城牆上三門:施仁、宣曜、陽春。中都南城,西起鳳凰嘴,筆直向東,途經鵝房營、萬泉寺等地。南三門:端禮、豐宜、景風。有人考證,今天的右安門大街、牛街、長椿街至鬧市口一線,就是金中都時南北通衢。中都西城,北起會城門西,向南延伸,經北蜂窩路、馬連道,直到鳳凰嘴村,與南城相交。經勘定,中都城周圍37.78裡,合18690米。 下圖為北京四個朝代城的大概位置。請注意看不同的顏色。其中“金中都”為紅色的虛線范圍。

金中都遺址 金中都遺址

金中都內城擴建於遼南京皇城舊址。外城三面擴展後,內城的位置幾乎處於城市中心。《大金國志》載,內城凡9裡30步。今考約5000米,數目基本相符。內城分兩重,皇城內為宮城。宮城南門為應天門,應天門對皇城南門——宣陽門。宣陽門又正對外城豐宜門。御道貫穿三門。北達宮城北門拱辰門,組成中軸線,再向北可達北城的通玄門。宮城內東為宣華門,西為玉華門。 

金中都遺址 金中都遺址

“應天門”早已無存,這是現在立在原來“應天門”位置上的一個裝置。

金中都遺址

這塊巨石上的刻字講述了“應天門”的有關情況。 

金中都遺址

“應天門”處現在只能看到“白紙坊橋”了。

金中都遺址

“宣陽門”兩側有文樓和武樓。過左右千步廊為廣闊的“T”字形宮廷廣場。雄偉的采寧館、會同館、太廟、尚書省等建築分列東西。中都宮殿素以輝煌富麗著稱。宮城內建造宮殿九重、殿宇三十六,皇宮居中。其布局是:應天門往北為大安門,左右分別為日華門和月華門,大安門後為前殿——大安殿。大安殿以北為仁政門,內為仁政殿。

金中都遺址 金中都遺址

作為皇城最南端的“宣陽門”早已無存,現這裡建有“宣陽橋”。

金中都遺址

從“千步廊”一帶遠眺“宣陽橋”(需要說明的是,金中都時這裡沒有河道)。

金中都遺址

在“金中都公園”裡還建有“建都之始”展覽,這是我們了解“金中都”的好場所。 

金中都遺址

“建都之始——北京建都860周年紀念展”。 

金中都遺址

看了這個展覽,你對“金中都”,也就是北京建都的情況就會有基本的了解。 

金中都遺址

在“金中都”遺址上出土的珍貴文物——“青銅坐龍”。坐龍為青銅實鑄,呈弓身踞坐之勢。龍首稍大,豬嘴,眉宇清晰,呈半彎月狀,圓睛,頭頂部額二觸角,曲頸,“乙”字型體驅,兩前肢直立,前趾與後趾相連,尾端分三股,外卷交叉成旋,飄至龍首腦後,與飄逸的鬃毛相接。此龍造型優美、穩重,神態祥和,線條流暢。龍體各部位相互呼應映襯,渾然一體,似有泰然鎮定之勢。三尾卷成旋狀較少見,構思巧妙,具有渾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藝術造詣。 

金中都遺址 金中都遺址

展覽場地不大,但豐富的陳列足夠你了解“金中都”的歷史。 

金中都遺址

“金中都公園”中的燈飾。 

金中都遺址

這篇算是開篇,概述一下。後面我會把我探尋“金中都”的一個個具體的遺跡情況逐一展現給大家。 未完待續。

金中都遺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