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旅遊網 >> 大陸游 >> 上海游 >> 上海游記 >> 關於上海文明,及其他 
關於上海文明,及其他 
編輯:上海游記
所屬景區:上海

不管我說我對哪個地方有多熟悉,比如杭州吧,去過多少遍,看過多少那裡的情境,也總熟悉不過上海。並且,惟獨對上海的這種熟悉,是流在血液中間,溫暖而腥澀的存在。 王艷官網社區x%}V6P5lOe
/[J.gvRaxZ!Mx

我常常對外地的朋友說,其實上海這個城市也不過如此,霓虹驕縱,車流霸道,好象有不錯的氣候吧,可再月朗風清的情狀也一定被浮華的夜景吞沒。這樣的話說得多了,自以為對上海看得很通透,因此有足夠的立場去鄙夷了,可冷靜些想,其實在我說這些話時,也許語氣裡本就帶著不知不覺的驕傲。
首先承認,我喜歡那個周璇的上海,胡蝶的上海,百樂門的上海,大世界的上海,十裡洋場的上海,夜夜笙歌的上海。在硝煙彌漫的中國,有這麼一個燈紅酒綠的城市被排斥在戰爭的苦難和國家的興亡之外,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
|3p1C

在這裡,人們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夜上海不相信眼淚。歌女、舞女、電影明星、滬上名媛,與之對應的,也許是地痞、流氓、幫派老大、富賈奸商,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外表光鮮氣派,而追溯他們的發家史又通常辛酸蒼茫。在這個城市裡生活,需要的不是登高疾呼的鹵莽勇氣,而是在細聲軟語間,醞釀一樁樁處心積慮的大事業。這個過程總是臥薪嘗膽般堅忍,於是,成功者大都有善於計較的頭腦和迂回復雜的手段。

許多年過去,北方人引以為豪的耿直仍舊一直被上海人暗地嘲笑,並且上海人又很難由衷地同情弱者。也許是經過這種長久而特殊的優勝劣汰,積澱出一種叫做城市精神的東西讓他們底氣十足。

我的朋友來上海旅游時對我說,她沒有覺得上海人對外地人的態度如何不好。這讓我格外高興,第一次覺得上海在心態上讓我自豪,這說明這個城市真正地開始脫離小家碧玉之氣,越來越海納百川,並且這讓我覺得上海人的排外不過是別處對這個人群的刻板印象罷了。

t?fxj'\ ?
我跟她解釋這種誤解的由頭時,用了這麼一個比喻:如果一個窮人問另一個窮人你是哪裡人,回答者可能只認為這是一句寒暄,如果一個富人問一個窮人你是哪裡人,就會產生居高臨下的感覺,叫人心裡不舒服,以為對方看不起自己。我不知道我說這番話時有沒有也讓對方覺得居高臨下,因為想起來,這個比喻是不恰當的。上海相對其他地方並不享有與生俱來的高貴,這個“富人”可能只是一個暴發戶而已。

正如面對全國各地眾口一詞的關於上海人排外的指摘,真正的上海人心存委屈,因為現在市區裡被稱做“上海人”的人群通常都帶著形形色色的籍貫,而市郊土生土長的農民又是一並被城市人看不起的。當上海人越發清醒地看到這樣的現實,也便漸漸沉默。於是,不管別地對上海有多麼大的不滿,每年來到這個城市的外地打工族繼續源源不斷。盡管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上依舊會遭遇些許歧視和盤問,可雙方的心態都慢慢放平,互相諒解。

上海有很多漂亮的建築,古老與現代,都不脫精致細密。所以第一次來上海的朋友會寫道:“房子建得是真漂亮,現代與古代設計技巧的完美展現,我不否認從沒有親眼見過這麼多美妙的建築,有點飄飄然的感覺,說不太清楚,很怪。……走在這些高樓大廈之間,慢慢走著,雖然很熱,感受著這個城市與生俱來的驕傲和滄桑,還有難以言表的內蘊。”我想,真正的內蘊,他們又如何能理解,這是每個城市獨有的文明和品格,連在這個城市裡生活一輩子最終一把火焚成骨灰也撒入城市一角的人也無法理解,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地方。

Y
有次在旅游雜志上翻到:“上海這個城市是讓中國人覺得洋氣,外國人覺得海派,老年人覺得懷舊,青年人覺得現代的地方”。就像淮海路上的新天地,把全球知名的星巴克開進經典得要命的石庫門,誰也說不清這杯咖啡裡裝了多少味道在。_ I3T0@]

可即便如此,走在上海稍微著名一些的道路上,我總有一種與外來者類似的心境,繁華是種魅力古怪的東西,未曾見過的人心心念念要跑來看一眼,見過後再離開又會深深淺淺地想念。我經常聽到同樣來自上海而又遠離上海的人說,我在上海的時候怎樣怎樣,或者是,上海的什麼東西怎樣怎樣。那滿臉力求平淡卻終於光彩可鑒的表情,讓我覺得很親切,又微微有些惡心。

上世紀90年代流行過的一支廣告歌裡說:“上海是我長大成人的所在,帶著我所有的情懷,第一次干杯,頭一回戀愛,在永遠的純真年代,追過港台同胞,迷上過老外,自己當明星,感覺也不壞,成功的滋味,自己最明白,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城市的高度,它越變越快,有人出去,有人回來,身邊的朋友越穿越新派,上海讓我越看越愛,好日子,好時代,我在上海,**也在。”'i.D W

然而,畢竟那個上海灘風雲的時代已經過去,留聲機裡的《四季歌》唱進歷史陳列館,老弄堂越拆越稀少,洋房的木地板再難踏出高跟舞鞋的明快。我喜歡的那個上海,文明還在,風情卻已不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