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旅遊網 >> 大陸游 >> 上海游 >> 上海旅游攻略 >> 金澤訪橋
金澤訪橋
編輯:上海旅游攻略

    在中國古代建築中,我對塔和橋最感興趣,曾經看過片言只語的材料,知道上海青浦區的金澤鎮被譽為“江南第一橋鄉”,2012年4月30日我特意前往。

    金澤毗鄰江蘇吳江、浙江嘉善,據說宋初已成市鎮,因有人在耕田時獲石如金,故曾取名“金石”,又因境內湖塘星羅棋布,河港縱橫交叉,故名“金澤”。也正因為地處水鄉澤國,河流上也就有了一座座石橋,這些橋大都初建於宋元時期,歷史上金澤有“四十二虹橋”之說。歲月變遷,現在金澤古鎮區內還能看到六、七座古石橋。

    沿著一條東西向的金溪路進入鎮區,拐進一條南北向的僻靜街道,見前右側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後林蔭間隱有一寺,莫非就是頤浩禅寺?近前而觀果然。頤浩寺始建於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相傳前身為宰相呂頤浩故宅,故得名,1938年古寺毀於日軍炮火,現在的頤浩禅寺是在一處殘存殿宇基礎上修建的一座小寺。寺內有一株650多年樹齡的南宋古銀杏樹,寺外不遠處的林地裡還有兩株古銀杏樹,;寺內還有一處名曰“不斷雲”的雲紋刻石,相傳為宋末元初著名書畫家趙孟頫的手跡,原為古寺佛殿的裝飾性建築部件,後人將這些殘存的雲紋刻石圍成一座小荷花池,池內無水。三株古銀杏樹和“不斷雲”石刻斷石都是頤浩寺的歷史血脈,也是現在的頤浩禅寺鎮寺之寶。

    過頤浩禅寺西行十余步,便是一條名為上塘街的南北向老街,我知道自己已不經意間來到了古鎮核心區域。沿街南行,不遠處見一座朱紅色宋代單孔木拱橋風格橋梁橫跨在市河上,此橋名為普慶橋,但非古橋,而是1999年應美國一家電視專欄制作《中國虹橋》節目需要,仿照宋代畫家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水虹橋式樣建造的新橋。據說建橋時采用中國古代造橋工藝,以無支架施工法,把64根拱圈木與5根橫梁木形成拱圈,全部用捆綁式結扎在一起,整架橋沒用一根釘子。

    走過普慶橋來到對岸,發現對岸的街道名曰下塘街。上、下塘街隔河相望,構成了金澤古鎮的主體布局。

    沿下塘街南行,經過一處可停泊船只的河埠水橋,便見不遠處一座單拱石橋橫跨在上、下塘街之間的市河上,橋體坡度平緩,橋面較窄,體現了宋代石拱橋的特征。此橋名為普濟橋,建於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清雍正初年重修時加置石欄,因橋石多為紫石,故俗稱紫石橋,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是上海地區保存最完好、最古老的石橋。宋代江南石橋以紫石居多,據說雨過天晴時,橋面晶瑩光澤,宛如一座用紫石鑲嵌的寶石橋,可惜我去金澤時天陰但未下雨,無法領略此番美景。

    過普濟橋,沿上塘街繼續南行,見一條東西向的淙淙小河與市河相接,河口上一座花崗石和青石砌就的單孔石拱橋連接南北。因橋下小河名曰放生河,故稱放生橋,又因橋北堍有總管廟,故也稱總管橋。金澤有“廟廟有橋,橋橋有廟”之諺,橋廟相連是金澤古石橋的一大特征,每一座橋梁不僅各有特色,而且都與寺閣庵廟有關。如今絕大部分寺廟已廢圯,但古橋卻風姿猶存。放生橋旁的總管廟雖存,黃牆黛瓦,只是座僅有一間小殿堂的簡陋小廟,不知供奉的總管是何神祇。放生橋始建於明代,崇祯年間(公元1628年)重修,橋柱上刻有“橋連如意接康衢,水出灣潭通秀氣”的楹聯,狀景抒情,別有韻味。

    過放生橋,沿著上塘街青磚石板鋪就的古色古香路面前行約50米,便是放生橋橋聯所提到的如意橋。此橋位於與市河相交的名為東勝港的小河河口,建於元至元年間(1279~1294年),明崇祯年間重修,也是一座單孔石拱橋。此橋最絕處是橋拱與碧水中的倒影虛實相接,恰成一圓形,堪稱金澤一大名勝。

    如意橋南堍原有祖師廟,故此橋又稱祖師橋,現在廟已不存。如意橋石料為一色花崗石,打鑿整齊,橋面雕鑿盤龍,右端有如意圖案,橋石縫隙間長滿歷歷芳草,平添了許多古意和滄桑。橋的壁柱上有一副“化險境為坦途千秋如意,賴博施以濟眾一路平安”對聯,據說是明朝劉伯溫所撰,不知是否為真。

    過橋南行,在上塘街盡頭見一座六柱五孔梁架式古石橋橫跨市河上,青磚鋪橋,坡度和緩,整座橋體略呈弧狀,宛如長虹臥江,頗為輕巧。此橋名為迎祥橋,建於元代至元年間(1335~1340年),明代天順年間(1457~1464年)和清代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兩次修建。相傳為便於元代蒙古官兵騎馬疾馳過橋,所以橋面無橋階、無橋欄,大概是為避免橋面打滑,青磚橋面每間隔一定距離就有一線青磚略有凸起。

    走上迎祥橋南望,作為對古橋的保護,前方百米處一座現代水泥公路大橋架在市河河面上,來往車輛可經此公路橋而行。市河上的古橋僅作為上、下塘街行人步行過河的橋梁,通行功能在弱化,而古橋的歷史和旅游價值則日漸凸顯。

    走下迎祥橋,來到對岸的下塘街,轉身北返,重新經過普濟橋旁,一路往北,穿過金溪路後繼續前行,不遠處見一座古石拱橋橫跨在與市河相交的東西向河流上。此橋名曰天皇閣橋,因橋北堍原有天皇閣廟故名,但廟今已不存。天皇閣橋為三孔連拱石橋,比青浦朱家角放生橋略小些,建於明代(1698年),清康熙年間按原樣重建。橋上有石刻如意圖案和八仙吉祥圖案以及“輪回”、“寶幡”、“蓮座”等多種佛教圖案浮雕。

    天皇閣橋與一河之隔上塘街北勝浜上的塔匯橋遙遙相對,形成一景。塔匯橋為原為建於明代的單孔石梁橋,幾經修建,現在已變成一座水泥石板橋了,失去了應有的古韻。

    過天皇閣橋繼續北行,不遠處是橫跨市河之上,位於上、下塘北市梢的萬安橋。此橋為單孔石拱橋,建於南宋景定年間,實際上要比普濟橋還要早幾年,明代和清代多次重修。此橋造型與普濟橋基本相同,兩橋同跨一河,南北相望,故稱為姐妹橋。萬安橋上原有亭閣,故也稱萬安亭橋,石橋東堍還有佛國亭,橋西堍有財神閣,這種一橋挑起兩座廟,古稱“橋挑廟”的建橋格局,在江南古鎮中並不多見,故有“金澤四十二虹,萬安為首”的尊崇地位,可惜石橋兩堍的廟宇和橋上的亭閣早已不存。萬安橋欄石上雕刻有雲紋,雲紋連綿變幻,使我想起頤浩寺內的“不斷雲石”。

    走過萬安橋,轉身沿上塘街南行。重新走過普濟、放生、如意、迎祥諸橋,不長的距離內一條汩汩流淌的市河將這些古橋集聚在一起,跨越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可謂“四朝古橋一線牽”,蔚為奇觀。

    金澤古鎮距朱家角古鎮並不遠,與游人如織的朱家角相比顯得格外寧靜和自然,甚至有些寂寥,古鎮上游人鮮少,偶爾見三二游客行坐在古橋間感受橋鄉的古意。漫步街衢,上、下塘街兩旁大都是簡樸的民居,甚至農捨,老街商業氣息不濃而更多的是鄉村集鎮氣息,偶而見到的幾家店鋪也多是與居民日常生活有關的日雜小店,上塘街南市梢一帶甚至還可以看到連片的農田。養在深閨無人識,金澤這座地處偏遠的小鎮更多地保留了江南水鄉古鎮的那份未曾雕琢的原始質樸,而這恰恰是我最希望看到的。

    這是一種正在逝去的彌足珍貴的古樸和恬靜,市河上已有一二只木質游船在招攬游客,也許去金澤的游客會逐漸多起來,我不知道金澤的這份純樸的美麗還能保持多久。我感到欣慰,因為我看到了未施粉黛時的金澤古鎮,走過了那六座歷經數百年風霜雨雪的古石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紅梅報春 上海梅花觀賞地推薦

 梅花開了  春天又來了,梅花又開了,不少的色友們又開始紛紛的摩拳擦掌了,都積極准備著投身到一場轟轟烈烈的沾花惹草運動中,雙休日到哪裡去?不沾一身花粉別回家。爭取把神馬都拍成浮雲,不成

2014優倍首屆上海梅花節游覽攻略

  “優倍”首屆上海梅花節時間:2014年2月22日——3月16日  “優倍”首屆上海梅花節地點:上海海灣國家森林公園香梅

駐步閒庭:“非主流”水鄉的尋夢之旅

  9月23日上海世博會的游園人數突破60萬大關達到了63.04萬再次刷新了記錄!自世博會開幕以來,天天播報的游園人數讓本想去看世博會的本土市民節節敗退,親戚朋友中至今沒去過世博會的占絕大多數,說

上海龍華寺簡介

龍華寺位於上海市南郊龍華鎮,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古剎之一。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龍華寺始建年代,說法不一。一是說創建於三國東吳赤烏十年(247),二是說創建於唐垂拱三年(687),三是據宋代地方志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