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旅遊網 >> 大陸游 >> 廣東省 >> 潮州著名景點 >> 廣濟橋
廣濟橋景區介紹
編輯:潮州著名景點

廣濟橋,在潮州城東門外,橫臥在滾滾的韓江之上,東臨筆架山,西接東門鬧市,南眺鳳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壯麗迷人。
廣濟橋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與趙州橋、洛陽橋、蘆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曾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創建,初為浮橋,由八十六只巨船連結而成始名“康濟橋”。 淳熙元年間(1174年)浮橋被洪水沖垮,太守常炜重修之,並創傑閣於西岸,開始了西岸橋墩的建築,至紹定元年(1194年)歷五十四年間,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孫叔謹等太守相繼增築,完成了十個橋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丁允元建造的規模最大、功績最著而改稱西橋為“丁公橋”。紹熙五年門 194年),太守沈宗禹“皤石東岸”,築“蓋秀亭”,並稱東橋為‘濟川橋’,接著,太守陳宏規、林骠、林會相繼增築,至開禧二年(1206年)歷時十二年,建成橋墩十三座。東西橋建起來後,中間仍以浮舟連結之,形成了梁橋與浮橋相結合的基本格局。宋末至元代,廣濟橋又有諸多興廢,明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主持了規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後“西岸為十墩九洞,計長四十九丈五尺;東岸為十三墩十二洞,計長八十六文;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為浮橋”,並於橋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間”,更名為“廣濟橋”。正德八年(1513年),知府譚綸又增一墩,減浮船六只,遂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清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張自謙修廣濟橋,並鑄生牛二只,分置西橋第八嫩和東橋第十二墩,意在“鎮橋御水”。道光二十二年門(1842年)洪水,東墩鐵牛墜入江中。故有民謠:“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樓台二十四樣,二只鐵牛一只溜”。廣濟橋又是現存最早的開關活動式大石橋。
  • 電話 0768-2228224
  • 用時參考 2小時
門票
60元
景點位置

廣濟城樓(東門)外 從潮州古城往韓江邊走,出城牆後,即可見到。

  1. 上一頁:
  2.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