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旅遊網 >> 大陸游 >> 北京游 >> 北京游記 >> 潭柘寺裡品臘八——冬日京西行(上)
潭柘寺裡品臘八——冬日京西行(上)
編輯:北京游記

潭柘寺裡品臘八——冬日京西行(上) 共工 1月27日上午九點來鐘,突然接到“依舊”的電話,說早上看到電視中報道潭柘寺將舉行“臘八捨粥”活動,咱們去看看啊! 他倆跑到我這裡,都11點半了,現在去還能有粥嗎?不管它了,反正空氣特別好,出去走走總是好的,我們去了再說。 潭柘寺位於北京西郊門頭溝的潭柘山麓,距北京城區大約20多公裡,路非常好走,沿蓮石路一路向西,40分鐘左右就到了。 停好車,停車場中就有當地人來兜售香蠟用品,我們問:粥還有嗎?人家張口就來:要十塊錢一碗呢(意思是廟裡的貴,在我這裡喝便宜啊)!我們沒有理他(這麼老遠來了,為的就是潭柘寺的粥,誰稀罕你的粥啊)。順著上山道路向北走,這時已經中午12點多了,心裡也有點打鼓,還能有粥嗎?

潭柘寺 潭柘寺

自上古起,臘八就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 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據《祀記·郊特牲》記載,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飨之也。”夏朝稱臘日為“嘉平”,商朝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後來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附會傳統文化把臘八節定為佛成道日。後隨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與臘日融合,在佛教領域被稱為“法寶節”。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潭柘寺的山門。

潭柘寺 潭柘寺

由此可見,臘八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從傳統意義來說,到了臘八,就算進入過年的狀態了。 進了寺廟,登上台階,直奔捨粥處。 

潭柘寺 潭柘寺

潭柘寺每年都要在臘八這一天舉辦“捨粥”活動。每年到了這一天,老百姓都要趕往潭柘寺喝臘八粥。今年潭柘寺准備了1200余斤臘八粥。我們到了捨粥處,一看,正在分發呢!

潭柘寺 潭柘寺

過去捨粥,主要是赈濟窮人的一種行善行為,現在的“捨粥”已經沒有這層意思了,更多是為了求來年平安幸福的一種祈福行為。 捨粥處秩序井然,大家排隊領粥。好在人不多了,一會兒就領到了一份。 

潭柘寺 潭柘寺

為了衛生,潭柘寺還特地備了大量的一次性碗和勺。這張圖片是從網上當來的,潭柘寺的粥碗可沒圖片中的那麼大啊。 

潭柘寺 潭柘寺

一人一小碗,還有八寶菜、白糖等可以佐餐。 

潭柘寺 潭柘寺

傳統的臘八粥只有8種食材,今年潭柘寺特意多准備了些:大米、黑糯米、大雲豆、荞麥米、花生米、紅小豆、芸豆、姜豆、紅棗、栗子、花生、蓮子、黃生米、枸杞子、高粱米,葡萄干等一共16種配料,初七夜起文火熬制。零點一到,全部食材混合好,直接下鍋,經過文火熬8個小時,早上8點開始裝桶。

潭柘寺 潭柘寺

潭柘寺的粥地道,真香!就是少點,沒喝夠(你可不能當飽喝啊,就是這麼個意思)。

潭柘寺 潭柘寺

捨粥活動從上午10點就開始了,我們到得晚,高潮已經過去了,據說還有個成道法會的儀式,我們來晚了沒看到。現在已經沒那麼多的人了,領到粥就站在那裡喝。正可謂:“香粥一碗驅嚴寒,幸福吉祥身邊環,平等取捨依次站,抬頭卻見岫雲禅”。 

潭柘寺 潭柘寺

據說過去在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以此弘揚慈悲憐憫、互助感恩、珍惜糧食之佛門美德。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臘八粥又稱為“佛粥”。 現在的粥會食材絕大多數由寺院僧眾緣募化而來,同時也有眾多善男信女及廣大居士為回報社會、感恩眾生,對粥會活動進行布施。這樣也體現了“眾人捨粥眾人喝,眾人喝粥得祝福”的美好因緣。

潭柘寺 潭柘寺

潭柘寺在晉代時名叫嘉福寺,唐代時改稱龍泉寺,金代御賜寺名為大萬壽寺,在明代又先後恢復了龍泉寺和嘉福寺的舊稱,清代康熙皇帝賜名為岫雲寺,但因其寺後有龍潭,山上有柘樹,故而民間一直稱其“潭柘寺”。

潭柘寺 潭柘寺

潭柘寺占地只有2.5公頃,寺外占地11.2公頃。廟雖不大,但在佛教界有著崇高的地位,甚至在建築界也有顯赫的地位。老北京都知道“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這句話,就是從建築角度說的。 原來明初重臣姚廣孝功成名就之後,辭官不做,到潭柘寺隱居修行。明成祖朱棣曾到潭柘寺看望過他。據說當年修建紫禁城時,設計師就是姚廣孝,他從潭柘寺的建築和布局中獲得了不少靈感,許多地方都是依照潭柘寺的樣子修建的,比如太和殿就是仿照潭柘寺的大雄寶殿而建的,同為重檐庑殿頂,井口天花繪金龍和玺,所不同的是太和殿更高大了一些而已;紫禁城有房9999間半,而潭柘寺在鼎盛時期也有房999間半,俨然就是故宮的縮影。

潭柘寺 潭柘寺

說它在宗教界的地位高,是因為潭柘寺不僅僅比北京城建城年代更久遠,更由於歷代皇家對潭柘寺的重視而使其享有“皇家第一寺”的盛譽。 金朝金熙宗完顏亶到潭柘寺,這是第一位到潭柘寺進香的皇帝,使後代皇帝爭相效仿;金皇太子完顏允恭代表其父金世宗完顏雍到潭柘寺進過香。 元代元世祖忽必烈之女妙嚴公主到潭柘寺出家,並終了在此;元末元順帝曾請潭柘寺住持雪澗禅師享用御宴,並由皇妹親自下廚,禮遇之高前所未有。 在“柏事如意”(相擁而生的一株柿樹和柏樹)樹下,有祈願牆,你可以“請”一個祈願牌掛在那裡。

潭柘寺 潭柘寺

明代從太祖朱元璋起多次由朝廷撥款,或由太監捐資對潭柘寺進行整修和擴建,使潭柘寺確立了今天的格局。如萬歷帝母皇太後、孝誠皇後、明英宗皇帝、越靖王朱瞻墉、明孝宗、孝定皇太後等先後出資對潭柘寺進行大規模的整修和擴建。 清康熙皇帝不僅欽命住持,還駕臨潭柘寺進香禮佛留住數日,還親撥庫銀一萬兩,親賜寺名及親筆題寫寺額;連一向深居簡出的雍正皇帝也專程到潭柘寺進香禮佛。 上世紀,蔣介石、朱德、溥儀等人也先後來過潭柘寺…… 潭柘寺的身世顯赫由此可見一斑。 

潭柘寺 潭柘寺

潭柘寺坐北朝南,主要建築可分為中、東、西三路,中路主體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齋堂和毗盧閣。東路有方丈院、延清閣、行宮院、萬壽宮和太後宮等。西路有愣嚴壇、戒台和觀音殿等,莊嚴肅穆。此外,還有位於山門外山坡上的安樂堂和上、下塔院以及建於後山的少師靜室、歇心亭、龍潭、御碑等。塔院中共有71座埋葬和尚的磚塔或石塔。  

潭柘寺 潭柘寺

來到敬香處。

潭柘寺 潭柘寺

既然喝了人家的粥了,還是要懷感恩之心,燒注香吧。 

潭柘寺 潭柘寺

還好這天風不大,因在林區,潭柘寺規定“三級風以上停止燒香”。

潭柘寺 潭柘寺

從“毗盧閣”上回望那個巨大的轉經筒。

潭柘寺 潭柘寺

走到“毗盧閣”。“毗盧閣”位於三聖殿的後面,這是中軸線上最後一座建築,也是寺內最高大的一座建築。閣分上下兩層,下層閣內供奉五方佛。中間的一尊是毗盧遮那佛,是釋迦牟尼三身中的法身像,又稱“理智不二法身佛”,簡稱毗盧佛,毗盧閣也因此而得名。 毗盧閣原來是珍藏歷代皇帝所賜佛經的地方,俗稱藏經樓。

潭柘寺 潭柘寺

“圓通寶殿”四個字是趙樸初題的。圓通殿內供奉三十三觀音像。 

潭柘寺 潭柘寺

寺院中的茶座,現在是冬季,沒人能在寒風中坐下喝茶。

潭柘寺 潭柘寺

倒是這個茶室門口的對聯頗有味道:“茶禅一味定正清,玉蘭二喬悟和雅”。因為門洞比較矮,你必須低頭才能過,所以橫批為:謙遜躬身。

潭柘寺 潭柘寺

在毗盧閣東側,有一座高大的白塔,名為“金剛延壽塔 ”,是明代越靖王朱瞻墉於正統二年(1437年)所建的。這座塔中所藏的是皇太後的生辰八字和佛經,越靖王朱瞻墉意在借助佛的力量,為皇太後祈福和延壽。 塔為覆缽形藏式塔,通體塗白,塔身下面是四方形的須彌座,須彌座上有3道環形的金剛帶。覆缽形的塔身上面高聳著圓錐形的塔剎,塔剎上有13道環帶,象征著佛家所說的“十三天”,塔剎的頂端為日、月、星飾物,全塔通高5丈有余。

潭柘寺 潭柘寺

“金剛延壽塔 ”的東面是“地藏殿”。地藏殿主供地藏菩薩,是佛寺的重要配殿之一。相傳唐代新羅一王子出家,名叫金地藏,後來來到我國安徽九華山,受到當地闵長者的供養。闵長者的兒子從他出家,法名道明。後人便將“金地藏”看作地藏菩薩的化身,闵長者父子成為地藏的脅侍,而九華山就成為地藏菩薩的應化之地。

潭柘寺 潭柘寺

我走得快,先轉到 “毗盧閣”的後身,她們還在下面,看她正在拍攝,我給她來一張。

潭柘寺 潭柘寺

抓住兩人相對而視的一瞬,咔嚓! 

潭柘寺 潭柘寺

已是深冬,臘八日還真挺冷,樹上只剩下些許殘葉,給這些在嚴寒面前挺住的黃葉“點個贊”! 

潭柘寺 潭柘寺

見一口“北京潭柘寺”大鐘,有兩女子正在敲鐘。“十元三響”,我看她倆敲了不止三下。

潭柘寺 潭柘寺

從高處往下看,那個圓頂的建築就是“楞嚴壇”,這個建築是近兩年復建的,原來的已毀。 

潭柘寺 潭柘寺

在冬日下,三棟房子的屋脊相錯又相連,形成一種構圖的趣味。

潭柘寺 潭柘寺

來到“文殊殿”,上面掛著“祝天下學子金榜題名”,你想要高考得中嗎?你就來燒柱香吧! 

潭柘寺 潭柘寺

“觀音殿”位於全寺最高處,紅牆綠瓦,巍峨壯麗。廊下掛有乾隆手書“蓮界慈航”匾,殿內觀音彩塑端坐蓮台之上,斂目合掌,隽秀端莊。在觀音像前兩側侍立著龍女和善財童子。殿內原有兩個凹陷的磚石足跡,相傳為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兒妙嚴公主出家在此禮拜磨出的遺跡。

潭柘寺 潭柘寺

殿前的“佛前燈”。這些燈都是用蠟做成的,由施主點燃放於槽內。 

潭柘寺 潭柘寺

“普賢殿”。供奉的是南無大行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道場在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象征理德、行德,同文殊菩薩的智德、正德相對應,是釋迦牟尼的右脅持,與釋迦牟尼、文殊菩薩並稱為“華嚴三聖”。

潭柘寺 潭柘寺

殿前燃燒的塔香,據說一盤可以持續燃燒7天,每盤塔香頂上都有一個標簽,上面寫了上香人的名字、日期和護佑祝福的話語。

潭柘寺 潭柘寺

觀音殿西側有龍王殿,殿前廊上有一石魚,長1.7米、重150公斤,看似銅,實為石,擊之可發五音。傳說是南海龍宮之寶,龍王送給玉帝。後來人間大旱,玉帝送給潭柘寺消災。一夜大風雨時,石魚從天而降,掉在院中。據說石魚身上13個部位各代表13個省,哪省有旱情,敲擊該省部位便可降雨。

潭柘寺 潭柘寺

出西牆,見有一小池。池中已結冰。

潭柘寺 潭柘寺

再往西走,有西觀音洞和老虎洞。

潭柘寺 潭柘寺

進了這個不大的院子,先看到“西觀音洞”。 

潭柘寺 潭柘寺

見過許多香燃燒後的樣子,但這樣形態的很少見到,香燒後其香灰呈花朵狀向四周發散。

潭柘寺 潭柘寺

那裡還有一眼泉,是潭柘寺大小龍潭之一,名曰:神虎泉。康熙皇帝曾嘗此泉水後稱贊不已,賜名“龍泉聖水”。據傳,潭柘寺附近百姓有喝此水而病痊愈者,故又稱此水為“神水”。經科學檢驗,此水中含有多種礦物質,味道清甜,乃水中之上品。

潭柘寺 潭柘寺

這塊石頭上刻著一個大字的“魚”,不明白這裡有什麼講究。旁邊是茶座,冬天無人坐在寒風中喝茶。 

潭柘寺 潭柘寺

觀音洞東南角有石砌甬道,盤山而上,就是老虎洞。原名菩提洞。洞內有活佛“瘋魔和尚”因亮法師的肉身塑像,身旁右側塑有一只俯首貼耳的臥虎。相傳這只老虎原本住在潭柘寺後的虎踞峰上,時常下山傷害牲畜,後來受到寺內“瘋魔和尚”的教化而棄惡從善,改吃素齋,每日都伏在因亮法師身邊,聽其講經。因亮法師圓寂後,此虎不吃不喝,最後殉主而死。 這個老虎洞我沒有拍。因為這老虎的泥塑水平太差,與潭柘寺這樣名氣的大廟不相稱,故棄之。

潭柘寺 潭柘寺

從西邊原路返回,回到這個大經筒前。現在這裡已經空無一人,捨粥棚也已撤去。

潭柘寺 潭柘寺

見西面還有側院,過去一看,這裡還有洞天。原來這裡是“楞嚴壇”。楞嚴壇在戒壇南面,為重檐亭式八面圓殿木結構建築。台基上面是一座八面形的大殿,四面開門,飛檐翹角。殿頂為圓形攢尖頂,頂端為鎏金頂。大殿外側正面掛有清乾隆帝手書“寂照真如”的匾額。楞嚴壇是寺內最重要的佛事法壇,也是僧眾講壇說法的重要場所,現成為目前國內僅存完整的楞嚴壇。因年久失修,在文革期間,大殿的上檐坍塌,後於1967年將大殿拆除。2013年修復重建。

潭柘寺 潭柘寺

在佛前的供桌上擺放著兩個瓷質花瓶,瓶內插有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所留下的芭蕉扇各一把,均為長方形,“古雅有致”,除此之外還有用漢玉雕成的一支玉笛,以及孝聖皇後的御賜之物。 

潭柘寺 潭柘寺

這尊瓷菩薩上面高掛著一個金碧輝煌的吊燈(我起的名,不知原名怎麼叫)。

潭柘寺 潭柘寺

“楞嚴壇”的對過就是“旃檀殿”。五台山的此殿內供奉一尊站立的旃檀佛。殿內供有佛祖, 供的是釋迦牟尼佛站立於佛壇上的站像。因站佛是用旃檀木雕成,故名旃檀佛。而潭柘寺的“旃檀殿”裡供奉的卻是觀音菩薩,不是旃檀佛。

潭柘寺 潭柘寺

說實話,這個“旃檀殿”倒不太吸引我的注意,我感興趣的是兩旁的對聯:“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人對天地環境應該有敬畏之心,所謂“人在做,天在看”,我們現在有些人混不吝,就是缺乏良心,缺少敬畏心。

潭柘寺 潭柘寺

轉到中間的大院,看到“大雄寶殿”了。我們來的時候為了趕“捨粥”,直接越過了“大雄寶殿”和“天王殿”,現在補上。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重檐庑殿頂,黃琉璃瓦綠剪邊,上檐額題“清靜莊嚴”,下檐額題“福海珠輪”,為康熙和乾隆的親筆。

潭柘寺 潭柘寺

大雄寶殿前面是“天王殿”,殿中兩側供奉高約3米的彩塑四大天王像,中央供奉含笑而坐的彌勒佛,佛身後為護法神韋陀。

潭柘寺 潭柘寺

再往東面去看看。這幾間房是潭柘寺存放大銅鍋的地方。潭柘寺原有三口大銅鍋,頭號鍋是和尚煮粥用的,二號大鍋是和尚做飯用的,這兩口鍋早已被毀,現僅存一口是最小的三號鍋,是和尚炒菜用的。

潭柘寺 潭柘寺

這是鍋的形狀及用途的說明。圖中這口鍋用青黃銅制造,口徑約有三米,深約二米多,據說煮一鍋粥要用小米一石二斗。 

潭柘寺 潭柘寺

回到中央廣場上。 最著名的當屬大雄寶殿後面的兩棵銀杏樹,一棵叫“帝王樹”,另一棵叫“配王樹”。帝王樹高達40多米,直徑四米有余;配王樹高約30多米,直徑約三米。 

潭柘寺 潭柘寺

從山門出來。山門外是一座3樓4柱的木牌坊,牌樓前有古松二株,枝葉相互搭攏,猶如綠色天棚,牌樓前有一對石獅,雄壯威武。

潭柘寺 潭柘寺

有一首歌怎麼唱來著?“不說那天壇的明月北海的風,盧溝橋的獅子潭柘寺的松,唱不夠那紅牆碧瓦太和殿……”

潭柘寺 潭柘寺

一棵高大古老的松樹,樹干全是白色,原來是一棵白皮松,長在延壽堂的中央。而延壽堂有兩棟房屋的屋頂,蓋的瓦全是石片。石片薄且大,呈方形,蓋在屋頂上,呈白色,規則整齊。這自成一景啊!

潭柘寺 潭柘寺

我們離開潭柘寺,看看時間還早,再轉一個地方。 

潭柘寺 潭柘寺

未完待續。 擴展閱讀 潭柘寺寺名的傳說 在很多門頭溝的老人口中,潭柘寺的寺名有這樣一個傳說:當年佛教華嚴宗高僧華嚴和尚,也就是華嚴祖師,去找當時的幽州都督張仁願,向其求建寺之地。 張仁願對華嚴祖師說:“和尚想要多少土地,地址可曾選好?”於是華嚴祖師帶張仁願來到了潭柘山嘉福寺附近西坡姜家和東溝劉家的土地。 張仁願對華嚴祖師說這是有主之地,我也不好擅自做主。就把姜姓和劉姓地主一起叫來協商,兩地主本不想給,但看在張仁願的面子上對華嚴祖師說:“和尚想要多少土地?不可太多,太多的話我們以後就沒有飯吃了。” 華嚴祖師知其俱是當地數一數二的大地主,良田無數。便取出蓋自己蒲團的毯子對二人道:“不多不多,兩位施主可否割這一毯之地與我?”姜姓和劉姓地主一看只有這巴掌大的一塊毯子,忙不迭地答應,並且請張仁願做中人。 華嚴祖師見張仁願答應了做中人,就把手中布毯往空中一拋,只見布毯在空中越來越大越來越大且遲遲不落地,眾人目瞪口呆,不一會,布毯已經大到遮天蔽日,兩地主面如土色地喊:“夠了,夠了!請大師慈悲,不要讓它再大了!”華嚴祖師含笑看了二人一眼說:“落!”於是毯子就落了下來,直直蓋住了好幾座大山。張仁願對兩人道:“這一毯之地就讓與華嚴大師,二位可不要反悔。”二人一看真佛在此,哪敢反悔。 於是華嚴祖師就在此地以破敗了的嘉福寺為中心,重建寺廟。修築殿宇,擴建寺院。因寺院後山有兩股豐盛的泉水,一眼名為龍泉,一眼名為泓泉,兩股泉水在後山的龍潭合流後,流經寺院,向南流去,不僅滿足了寺院日常的生活用水,而且還可能灌溉附近大片的土地農田,故華嚴大師命名此寺為“龍泉寺”。 但華嚴祖師以一毯之地建寺的大神通卻廣為流傳,當地人都私下稱此寺為“毯遮寺”。 後經千年,“毯遮寺”就逐漸演變為“潭柘寺”。

潭柘寺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