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旅遊網 >> 大陸游 >> 北京游 >> 北京旅游攻略 >> 北京古跡游 京城十大最古老的寺廟
北京古跡游 京城十大最古老的寺廟
編輯:北京旅游攻略

  導語:寺廟——我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征。寺廟既是人們宗教信仰的皈依之地,又是歷史文化的匯聚之所。在北京逛一逛古跡就一定要去去看看古老的寺廟。在本文中,將為大家介紹北京城最古老的十大寺廟,其中最古老的要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寶珠峰潭柘寺

  盤點京城十大最古老的寺廟 

  潭柘寺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東南部、太行山馀脈寶珠峰南麓,因山有龍潭和柘樹,又名“潭柘山”,因而寺隨山名稱為“潭柘寺”。潭柘寺地理環境極好,寺後九峰環抱,寺前山峰好象一座巨大屏風。

  潭柘寺歷史悠久,民間曾有“先有潭柘,後有幽州”之說,這意味著潭柘寺歷史比北京城還要早。據清朝神穆德《潭柘山岫雲寺志》記載,潭柘寺前身是晉代(265-317年)“嘉福寺”,距今約有1700年歷史,而北京城如果從元世祖忽必烈建元大都算起,大約比潭柘寺晚800年。武則天時,寺廟擴建,改名為“龍泉寺”;金代皇統年間(1141-1149年)重修後,改名“大萬壽寺”。明天順元年(1457年)恢復舊名“嘉福寺”。清代康熙、乾隆時期,曾進行大規模重修,又改名“岫雲寺”。清代是潭柘寺最為興盛之時,已經具備今天所見規模,今寺內建築,大部分是明清兩代遺物。這座千年古寺,前後多次更名,正名叫什麼似乎被人們淡忘了,而俗名“潭柘寺”則千古流傳,遠近聞名直到今天。

  從規模來論,潭柘寺是北京郊區最大寺院。寺廟內外,古木三天,寺前流水淙淙,僧塔如林,修竹成蔭。寺院坐北朝南,全寺建築布局可分為三大部分,主要建築全都建在南北中主線上。中軸線最南面是一座巨大木牌坊,形制為三間四柱三樓,頂覆黃琉璃瓦,檐下裝飾有斗拱。木結構全部彩繪,前額上書金字“翠嶂丹泉”,後額書“香林淨土”,二者皆為康熙御筆。牌樓的下面放置有一對石獅,雄壯威武。牌樓前有古松二株,形狀奇特,離地三米多高,枝葉掩映,相互搭擾。山門前還育一單孔石拱橋,名叫“懷遠橋”。過橋即為山門,磚石結構,歇山項,面闊三間,開有券門三座,券臉均為漢白玉石雕花,明間上正中懸匾額,上為康熙御筆“敕建岫雲禅寺”。山門迎面為天王殿,面闊三間,大殿內供奉四尊高約三米的巨大彩塑神像。天王殿前兩旁為鐘樓和鼓樓。

  大雄寶殿是全寺建築中地位最高的大型建築。面闊五間,從檐庑殿頂。正脊兩端各有一巨形碧綠琉璃鸱吻,各系以金光閃閃的鎏金長鏈。據說康熙皇帝初來潭柘時,在馬上看到鸱吻躍躍欲動,大有破空飛走之勢,於是命人打造金鏈子將它鎖住。鸱吻色彩鮮艷,形象生動自然,傳為元代遺物,這種古代配件現在北京地區是罕見的。大殿內正中供奉佛祖釋迦牟尼雕像,神態祥和,背後有背光,背光之上雕飾有大鵬金翅鳥、龍女、獅、象、羊、火焰紋等。佛像下面是石質須彌座,左古兩側分別立有阿難、迦葉雕像。這些像雕刻精美,木質漆金,為清代遺物。

  山門裡的建築依地勢而上,一個比一個高。中軸線終點是一座樓閣式建築,名為“毗盧閣”,面闊七間,山調大脊,山牆的兩側有台階直通上一層。下層室內有木質漆金菩薩五尊,均帶有背光。殿內掛有乾隆手書大匾“圓靈寶鏡”和厲宗萬所題“寺枕龍潭,七祖分支傳妙法”山連鹫嶺,九峰環翠擁諸天”楹聯。殿上部為三世座佛,下承六角形須彌座。站在最上層,舉目遠眺,遠處群山如黛,近處全寺盡收眼底。

  寺院西部院落大多由寺院式殿堂組合而成,主要建築有戒壇和觀音殿等,一層層排列整齊,瑰麗堂皇。觀音殿是全寺最高處,面闊三間,歇山黃琉璃瓦頂,檐下裝飾有斗拱,廊下懸掛一塊金字橫匾,上為乾隆皇帝手書“蓮界慈航”。大殿內供奉觀音菩薩,斂目合十,隽秀端莊,坐在蓮花座上。在觀音殿內原保留有妙嚴公主一塊拜磚。

  作為潭柘寺名稱起源的龍潭,位於寺後面的集雲峰上,山間橡樹蔥郁,奇花異草遍地叢生。山上有一座圍有欄桿的水池,池中龍泉涓涓不絕,清澈見底,喝一囗甘甜清冽。

  1949年後,政府對此采取了有力的保護措施,使這寶貴的樹種得以保存下來,作為名寺應景之物,供人們觀賞。1957年潭柘寺被列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北京市政府撥入巨款,全面修繕潭柘寺。寺院經過整修,煥然一新,吸引了眾多中外游客,特別是春夏之際。

  這裡格外引人入勝,猶如一座世外桃園。

  地址:北京市門頭溝區東南部、太行山馀脈寶珠峰南麓

  交通:931路鎮政府站下車,948路魯家灘站下車

 懷柔紅螺寺

  盤點京城十大最古老的寺廟

  紅螺寺位於北京市懷柔縣城北部的紅螺山,距縣城約10公裡。該寺初建於冬晉永和四年(348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原名“大明寺”明正統年間(1436-1449年)改名“護國資福寺”。因該寺所在山下有一“珍珠泉”,相傳泉水深處有兩顆色彩殷紅的大螺蛳,每到夕陽西下螺蛳便吐出紅色光焰,故山得名“紅螺山”,寺俗稱“紅嫘寺”。

  寺院占地百余畝。主要建築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禅堂,以及由東西四座配殿和誦經房組成的中院。院內翠竹成林,已逾六百余年,為北京地區竹林之最,康熙皇帝曾親臨寺內賞竹。院內另有兩株歷經千年的銀杏樹,雌雄相伴,果實累累。尤為獨特的是院內的紫籐寄松,每逢春末夏初時節,串串籐花沿著形態奇異的干年平頂松攀緣而上,整個寺廟香氧撲鼻,令游人流連忘返。該寺為歷代佛教聖地,曾是為其他寺院培養方丈、住持的重地,自唐代以來香火一直極為旺盛。據明代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記載,紅螺山原稱“紅螺崄”,舊名“幽岚山”,又叫“寶金山”。紅螺崄分為上、中、下三崄:循九龍峪,度八達崄,遠望兩峰並立,時人稱其“雲會門”,此其為下崄;由此上行一裡馀,有龍潭水出石隘中,沿小徑山梯攀援而上有“紅螺洞”,洞石古色,有人飲其水,霹雳驟至,時人疑此為龍窟,這就是中崄;再上半裡,有紅螺寺廟宇,寺旁有一巨松,樹頂方圓四、五丈,可將寺院一半蔭庇其下,由此向右有觀音洞,曲而容坐,深而朗朗,此處即上崄。

  1993年4月,懷柔縣文物管理所清理普同堂地下室時,發現了際醒祖師捨利搭。經進一步清理,找到了十三顆捨利和三顆牙齒。從此,紅螺珍寶——際醒祖師捨利子重現於世人面前,供人們瞻仰。

  紅螺寺目前尚未歸還佛教界,暫由文化文物局管理。

  地址:北京市懷柔縣城北部的紅螺山紅螺東路2號

  交通:867路紅螺寺站下車

 

石經山雲居寺

  盤點京城十大最古老的寺廟

  雲居寺位於北京市房山區西南山區山巒起伏的一塊小盆地裡,距北京約75公裡,背後以朱山為依托,對面以石經山為屏障,坐落在逐鹿山中。雲居寺以佛捨利和石經而聞名於世,是京郊具有金石、書法、美術、民族史、佛教史等重大文化意義的古跡,在北京以至全國諸多古寺名剎和佛教界占有重要地位。1992年該寺被評為“北京十大人文旅游累點”之一。房山區西北部山岳地帶,自隋唐以來就是佛教勝地,如上方山兜率寺、六聘山天關寺、雲蒙山龍泉寺以及九洞十二峰和以兜率寺為中心的七十二庵等很多佛教遺跡文物,而石徑山雲居寺則是其中最有名的,向有“北京敦煌”之譽。

  雲居寺創建於隋唐時代,歷代屢有重修擴建,成為華北地區著名寺院之一。寺院部分抗日戰爭時期毀於日軍炮火,現僅存遺址。寺東北1.5公裡處石徑山上有藏徑洞九座,洞內保存了自隋至明代刻制的石經板,連同寺院南端藏經穴中遼、金經板共143l2塊,镌字數千萬。除去重復刻造者外,計刻經112O馀部,刻工精湛,為中國佛教文化珍品之一。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全、保存最好的石刻大藏經,在中國佛教史上值得大書特書。刻制雲居石徑的規模,遠超過北齊的音堂山摩崖石經和泰山經石峪刻經。

  雲居寺名稱最早見於唐總章二年(669年)年石刻上,隋唐時代已具相當規模。遼、金時代雲居寺因刻造石經知名,故有“石經寺”之稱。明代因在石經山東麓建東峪寺,而雲居寺居山之西,故亦稱“西峪寺”,清初又改稱“西域雲居禅林”,仍然保留著雲居之名。雲居寺歷代屢有修葺,最後的修繕年代是清康熙三十七年(l698年)。在雲居寺遺址范圉內,北部及四隅的十座小石塔是劫後僅存遺物。造樣就促使僧徒想方設法讓佛法傳承久遠。自隋至明,共開鑿藏經洞九個,藏石經版4559塊;遼金時又在寺南側挖穴,埋藏經版1O611塊。遼天慶七年(1117年)在穴旁築塔,即“雲居寺南塔”也稱“壓經塔”。

  靜琬最初所刻石經146塊,一部分鑲嵌於第五洞的四壁上。第五洞名“雷音洞”是九洞之中最大的一個,也是唯一一座開放式藏經洞,洞前有門可以進出,長寬各約十米,中有四根八角形石柱支撐洞頂,石柱各面均雕有小佛像共1O54尊,故稱“千佛柱"。其馀各洞都是封閉式,裡面疊藏石經板,洞門封锢,人不能出人。

  房山石經是我國的石經寶庫,也是世界的寶貴文化遺產。房山石經完好地保存了《契丹藏》佛經,這在世界佛經史上是件大事。房山石經是原刻石板,沒有寫經傳抄所易產生的那種訛誤、版本校勘價值極高。同時,它保存了50種以上的各版大藏經所沒有的經籍。從石經中也可以看到我國書法風格的變遷和文字演變(如:俗寫字,異體字,簡化字,武周時期新造字等)情況。從1956年開始中國佛教協會和有關部門一起,對房山石經進行了全面的調查、發掘和整理工作,目前已將部分石經進行編號,上架展覽。

  1981年1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學家羅焰在洞內研修之際,於原地面拜石下發現石函、銀函、玉函等,均以函函相套的方式加以密封。四號鍍金銀函,四周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種刻線圖案,蓋上有花卉圖案,內有木質彩繪香珠一顆、珍珠11顆。五號白玉函十分精巧,長寬各12厘米,高17厘米,裡面放有兩粒赤色小米粒大小的佛捨利,旁邊還伴有兩顆珍珠。目前這兩粒佛捨利及相關文物被中國佛教協會保管,一但雲居寺修復後,將送回雲居寺內安置,供各界人士瞻禮。

  雲居寺周圍現存唐遼石塔及遼代磚塔共六座,互相拱衛,從而形成雲居寺特殊的佛教人文景觀。1949年後,人民政府對雲居寺所藏石經進行了發掘和整理。到現在還完好保存的石經就有14,278塊,分別藏在對面石經山上的9個洞內和雲居寺文物保管所裡。1961年3月,國務院將雲居寺遺址、兩座遼塔、八座唐塔、藏經洞和石經,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並為保護這些珍貴的文物,先後對遼代北塔進行了加固維修,安裝了避雷設施,為保護石經板蓋了石經庫,以使這些上千年的古代珍貴文物代代相傳。北京市人民政府於1935年4月1曰決定修復雲居寺。第一期工程,天王殿、毗盧殿已竣工開放。原雲居寺千年遺物——漢白玉镌刻的圓形山門雄姿也已復原。

  地址:北京市房山區西南山區

  交通:房山12、房山19、房山31路在雲居寺站下車

  盧師證果寺

  盤點京城十大最古老的寺廟

  證果寺位於北京西山馀脈盧師山腰綠蔭深處,與翠微、平坡二山的寺院遙相對應。證果寺始建於隋代仁壽年間,名“屍陀林",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唐天寶年間,因盧師又叫“感應禅師”,改稱“感應寺”。元泰定三年(1326年),改名“大天源延聖寺”,明下統景泰年間又易名“清涼寺”和“鎮海寺”,天順年間改稱今名。

  證果寺沿山而築,山門建在高台上,與殿堂處同一水平面。離寺門十多米處,有一眼一丈見方的水池,名“青龍漳”。山門內有人工堆砌的假山,結構巧妙,玲珑剔透。正殿前有恩碑,碑後有一口大銅鐘,高約二米,直徑一點二米,上刻《摩诃般若波羅密心》正楷經文,字體隽秀端莊。

  寺院西北角,有一座造型別致的石門,楹聯刻著“曲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過此門,有一條石子路,穿過涼亭約50米,便是幽谷天成的“秘魔崖”。

  秘魔崖是一塊從山頂縣空伸出的巖石,向下斜伏,其狀像獅子張口,是由厚厚的石英砂巖所組成,巖石上刻“天然幽谷”四字,下為一片平地。巖石間有不少中外游人題詠,其中以翁同轍所題墨跡絕句,最為人珍愛,紛紛臨摹。巖石中有個石窒,面積約50平方米,隋唐時盧師和尚居於此,因而人們稱此山為“盧師山”,巖洞稱“盧師洞”。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盧師山

  交通:598路、347路八大處站下車,389路、958路八大處公園站下車

  房山萬佛堂

  盤點京城十大最古老的寺廟

  萬佛堂又稱“萬佛龍泉寶殿”,它位於北京市房山區磁家務鳳凰嶺下,初建於唐代,原名“龍泉寺”。萬佛堂之下有著名的孔水洞,是發育在奧陶紀石灰巖地區的巨大溶洞,原名“水簾洞”,因唐宣宗年間有一位丘號溪的老人在此創建萬佛堂,遂改稱“萬佛堂孔水洞”。洞內有泉,水勢洶湧。洞壁存有隋大葉十年(614年)刻經和隋唐時代雕像,刻經大部溺於水中。唐萬佛堂早已廢圯,數處古建築遺跡和幾方明清石碑,零星散布在萬佛堂孔水洞旁。現存萬佛龍泉寶殿是明代重建無梁建築,堂內三壁嵌滿唐大歷五年(770年)镌刻的“萬佛法會圖”漢白玉浮雕,造型生動,栩栩如生。正中雕釋迦佛坐像,兩側雕乘獅文殊菩薩像和乘象普賢菩薩橡。前後有天王、神人、侍者等。或雙手合十,或獻花奉寶,形態不一。其中西南壁伎樂天浮雕最為精美,天人持各種樂器作彈奏狀,肌肉豐滿,形態自如,是唐代雕刻藝術的傑作。孔水洞原有兩扇巨大石門,早已不見,僅有寬尺許的石梁橫臥在洞口,人們可以跨越石梁,緊貼洞壁,穿過溪流潺潺狹長券洞至“求簾洞”洞囗,券洞盡頭石壁上有兩尊石雕佛像,並有《蓮花經.觀世音普門二十四品》刻經,這些珍貴的隋唐石刻,至今清晰可辨。枯水季節,人們可徒步通過“水簾洞”進入第一大型洞廳,然後還須乘小舟才能飽覺“水底洞天”。洞中有三大洞廳,其中以第三大洞廳最為壯觀,廳前一排石鐘乳低俯水面,廳後遍布潔白晶瑩的石花,廳南側有一張嘴瞪目的“大鳄魚”把守“九曲迷宮”入口,游人至此,莫不拍手叫奇。洞附近山丘上有遼代華塔、元代磚塔各一座,華塔上有“鹹雍六年”、“壽昌七年”等題記,為研究中國華塔出現年代提供了實物資料。

  華塔建在萬佛堂西北側山崖上。塔的平面為八角形,單層磚構,由塔基、塔身、塔頂三個部分組成。塔基是典型的遼塔形制,即由須彌座及仿木構的平座組成。八角形塔身的四個正面砌出券門,南門可入塔心室。其馀三面是假門,塔外壁有浮雕菩薩、力士像。塔身四個斜面上砌出直棂窗。塔身之上有腰檐和平坐各一層,平坐以上即為華美的大塔剎,塔剎外形如一根竹筍,輪廓是弧線狀,其表面用磚砌成八層相疊的龛室,最下一層仿城牆,並具有城門和城樓。上七層都是單層佛龛,龛內有佛像,龛下托以圓雕的獅、象等形式的龛座,上下層龛位互相疊錯,具有漸變的、有韻律的圖案組合。最上即是剎頂,已毀。

  華塔多盛行於中國北方一帶,現存尚有七八座。“華塔”一詞由來可能是因為這類塔剎十分肥碩,雕飾甚多,有如一根盛開的花棒,因名華(花)塔。仔細考查,可以發現其裝飾題材具有一定的佛教內涵,即表現毗盧捨那佛所居住的“蓮花藏世界”。據傳說在該世界內毗盧捨那佛可化身為一千個釋迦,分居在大千世界。華塔塔剎的每一小龛即代表毗盧捨那佛的一個化身,共同構成蓮花藏世界。據此佛教涵義,因而稱這種表現蓮花千佛造型的塔為“華塔”。可以說華塔造型是佛塔建築開始擺脫仿木構形式的束縛,努力追求表現宗教意識,從而開了佛塔藝術創新的道路。

  地址:北京市房山區磁家務鳳凰嶺下

  交通:房山22、房山23在萬佛堂站下

  門頭溝戒台寺

  盤點京城十大最古老的寺廟

  戒台寺又名“萬壽禅寺”,位於北京西郊門頭溝區馬鞍山麓,去潭柘寺8公裡,距城區35公裡。因為寺內一座全國馳名大戒台,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所以一般人均稱此寺為“戒台寺”或“戒壇寺”。

  戒台寺歷史悠久,據寺內現存碑記及參閱有關文獻得知,寺前身為創建於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慧聚寺”,是當時以戒行見稱的智周禅師隱跡之地。遼代道宗清寧年間,一位名震中外被譽為“鐘普賢之靈,孕凡夫之體"的高僧法均和尚來隱此山。法均於遼鹹雍五年(1069年)冬奉诏佐綠金台松務,他於寺左創建了一座菩薩戒壇,廣度四眾,當時不僅遼國管轄下的民眾來此,南方宋土之人來此受戒的也很多。道宗對他為崇祿大夫守司空傳菩薩戒壇主,贊他“行高峰頂松千尺,戒淨天心月一輪”。當時法均和尚應邀赴各地宣講佛法,“所到之處,士女塞途,旨罷市辍耕,忘餒與渴,受戒弟子數不勝數。

  戒台寺坐西朝東,建於山麓緩坡上,主要殿堂沿兩條東西向軸線建築而成。大雄寶殿一組居於南側靠前,由低處逐步升高。戒殿一組居於北側靠後,全部建於高台之上。殿堂四周分布著許多庭院,各院內有精美的疊山石,蔥郁的古松古柏,加上古塔古碑,山花流泉,顯得格外清幽。

  大殿裡面有一座三層木戒壇,有階梯上下相連。院內西北有“千佛閣”,裡面有迥旋式樓梯,樓上樓下有無數的小型佛龛,一龛一佛,佛像身高都不足尺,惟雕刻甚精。千佛閣現在只遺台基及柱礎,過去此閣曾是全寺中心建築,登閣放眼,可望百裡。閣為七開間,外觀為兩層,中間有腰檐及平座暗層,庑殿頂閣高二十馀米。內部兩側各有五個大佛龛,每龛內有28個小龛,每個小龛內有三座形態不同的三寸大小的佛像,總計全部佛像在1oo個以上,所*稱為“千佛閣”。寺院中軸線上,山門殿、鐘鼓二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千佛閣(遺址)、觀音殿、三仙殿、九仙殿,殿宇依山而築,層層高升,甚為壯觀。

  戒壇是高3.5米、正方形的三層漢白玉台座。底座邊長約11米,每層石台外圍均雕有鑲著數百戒神。原來石龛外還有24尊身高一米的戒神,環列戒台四周。戒台殿頂中央,有一藻井,幾條金雕臥龍盤於井壁,藻井最深處一條龍頭向下,象征蛟龍灌浴。戒台最上層中央是釋迦牟尼佛像。像前原置雕花沉香木椅十把,上首三把為授戒律師座;左邊三把,右邊四把,是受戒證人座。稱“三師七證大師座”。戒師開壇必須有皇帝敕命。佛教徒受戒,行儀十分隆重。

  寺內其他建築物尚多,如南、北宮院、方丈院以及寺東南角高台上的小四合院等,均屬王宮貴族及僧眾居住用房。北宮院又稱“牡丹院”,皇六子恭親王奕沂曾在此隱居,院分兩進,前院有疊石假山,後院廣植牡丹,甚為名貴。

  戒台寺內碑、幢頗多,計有遼幢二、金碑一、元幢一,其馀明、清以及民國後碑石多通。寺後山上有許多山洞,最著名者有太古洞、觀音洞、化陽洞、龐涓洞、孫膑洞。太古、觀音洞外有八角形十一層小塔;化陽洞右,直下百米處有一石龜,如浮於波浪之中;龐涓洞極深邃,兩壁皆是石乳,並有一眼深井,投以瓦礫,宛轉铮铮之聲不知所終,傅說此井與渾河相通。各洞都不少奇景可觀。

  戒台寺於1957年10月28日被列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中國佛教協會選派僧人進駐。

  地址:北京西郊門頭溝區馬鞍山麓

  交通:948路、931路、931賈購在戒台寺站下

 壽安山臥佛寺

  盤點京城十大最古老的寺廟

  臥佛寺位於北京市海澱區西山馀脈聚寶山(又名壽安山)南麓,背倚山巖,前面是開闊的田野,離城約20公裡。

  臥佛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原名“兜率寺”,又甸“壽安寺”。以後各代有廢有建,寺名亦隨朝代變易有所更改。由於唐代寺裡就有檀木雕成的臥佛,後來元至順元年到至順十二年間(1330一1341年)又鑄造了一尊釋迦牟尼大型涅盤銅像,因此,一般人都把這座寺院叫作“臥佛寺”。臥佛寺坐北朝南,背山而建。元延佑七年(1320年),元仁宗之子、元英宗碩德巴剌繼承帝位,當年九月下令在兜率寺的舊址上擴建壽安山寺。十月,命拜珠(右丞相)督造。中經至治、泰定、天歷,到至順二年方才完工,改名“大昭孝寺”,後又更名“洪慶寺”。當時,為鑄佛造寺曾冶銅50萬斤,役軍7000人,給鈔千萬貫貢,其工程的浩大可以想見。今日存在寺內的銅臥佛就是那時鑄造的。明宣德、正統年間修,賜名“壽安禅林”,並頒大藏經一部置諸佛殿。成化年間,憲宗敕命於寺前修建延壽塔,供養捨利。現此捨利塔已無存。明末崇祯年間,又更名“永安寺”。清世宗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後改名為“十方普覺寺”。

  它的主要入口有一座琉璃牌坊,入門後有一個半圓形水池,兩側配置鐘樓鼓樓。寺的建築實際上是一個大院落,在一條縱軸線上排列著四座殿堂。四座殿的第一座是山門;第二座是天王殿;第三座是三世佛殿;按建築的規模,這座殿應是全寺的主體。因第四殿內有臥佛銅像,盡管它規模較小,卻是寺的中心。四座殿堂均坐北朝南,兩側圍以廊庑、配殿、客堂、方丈室等。三組院落形成一個完整的空間,平面布局格式頗似唐宋時代的伽藍七堂型制。

  進山門有天王殿三間,灰筒瓦歇山頂。明間檐下懸匾“如心無住”。室內次間有四大天王,正中供泥塑塗金彌勒像。彌勒像後供木質漆金韋馱站像(明代遺物)。天王殿後有三世佛殿五間,歇山綠琉璃瓦黃剪邊,單翹重昂七踩斗拱。明間懸匾“雙林邃境”。殿內正中三世佛,端坐在蓮花寶座上,原為木制漆金,後被毀,現均為泥塑漆金,置於黃色的帷帳中。像前有朱漆雕花木供桌三張,背後襯高大背光。泥質彩塑十八羅漢分列殿內左右。殿前有一小月台,台兩旁各置清碑一塊,均為龜趺璃首,左為雍正十二年所作《御制十方普覺寺碑文》,陰面有乾隆詩;右為乾隆四十八年詩碑。三世佛配殿為歇山筒瓦頂,單昂三踩斗拱,旋子彩畫。東配殿北牆處有銅鐘一口,乾隆三年怡親王所造。

  三世佛殿之後便是臥佛殿,是寺內精華部分。殿寬三間、深二間,歇山綠琉璃瓦黃剪邊筒瓦項,重昂五踩斗拱。明間檐下懸黑色金字匾“怯目恆明”(慈禧書),殿內中央有藍地金字匾“得大自在”(乾隆書)。殿內銅鑄釋迦牟尼側身睡臥狀,長約五米多,頭西面南,左手自然平放在腿上,右手曲肱托頭,面部表情慈和安祥,如歸故裡;像後有石砌須彌座,座上有泥塑彩繪十二圓覺立像構成了一組群像。據傳這是反映釋迦牟尼臨終前向十二弟子囑咐後事的情景,弟子們眉垂目低,虔誠悲哀。為了表示釋迦在娑羅樹下涅盤情景,寺內還種植了特地從印度移植來的娑羅樹。臥佛像是釋迦牟尼逝世時的形象,佛教稱“涅盤”相。涅盤是梵文NirVana的音譯,意為“圓寂”,它是佛教全部修習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即:熄滅“生死”輪回而後獲得的一種精神境界。佛經記載,公元前487年,釋迦牟尼已達79歲高齡,他最後一次周游到拘屍那伽的跋提河邊(今印度伽夏城)時,背疾復發,病情加重。路上鐵匠純陀供獻食品,就成了他最後一次進食。釋迦牟尼自知不起,對弟子們說:“別難過,人人有生必有死。我去世後你們應以戒律為師。我一生所說的教法已經很多,祗要你們依照著去實行,就是我的法身永遠在人間了。”他的弟子阿難在兩棵娑羅樹的中間安置繩床,釋迦牟尼用河水洗了澡,就枕著右手,頭朝北,面向西方側臥在繩床上。夜間,一個叫須跋陀羅的婆羅門學者要求見釋迦牟尼。阿難表示拒絕。釋迦牟尼聽見後講:“不要違反來者的意願,讓他來吧”。釋迦牟尼向他說了法。這樣,須跋陀羅成了釋迦牟尼的最後一名弟子。說完最後的教誨,釋迦就圓寂了。這時是公元前435年農歷二月十五。在中國,不論在什麼地方,臥佛全都是頭西腳東,面向南側,右臂曲肱,左掌托頭,左臂順膝,手指掐吉祥印。臥佛像鑄於元代,元代崇信藏傳佛教,因此佛的面貌頗具印度特征。婆羅樹,葉似枇杷葉,花苞如拳,似銅花,一簇30馀朵,花開一個月才凋謝。

  臥佛寺以臥佛著名,也以園林取勝。近年又在臥佛殿和三行宮之間,新砌一堵牆,將寺院分隔成兩個不同風格的景區。這就增加了這處古跡的層次和園景深度,引人入勝。東面是古色古香的寺廟,西面是風景優美的庭園。方池綠水,睡蓮翠竹;精巧的“凌霄閣”、“萬松亭”、“龍王堂”,更使西園景觀豐富多彩。東部自南而北有齋堂、大禅堂、霄月軒、清涼館;西部自南而北分別為三座行官,間有假山水池、松林亭台,別具園林情趣。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聚寶山南麓

  交通:696路、563路、563區間、331路香山站下車

  宣武法源寺

  盤點京城十大最古老的寺廟

  法源寺位於北京宣武門外教子胡同南端東側,它不僅是北京城內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剎,也是中國佛學院、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所在地,是培養青年僧伽和研究佛教交化的重要場所。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法源寺自其初創至今,已有一干三百多年歷史。據《元一統志》記載,法源寺始建於唐朝,初名“憫忠寺”。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為哀悼北徵遼東的陣亡將士,诏令在此立寺紀念,但未能如願。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才完成工程,賜名“憫忠寺”。安史之亂時,一度改稱“順天寺”,平亂後恢復“憫忠寺”名稱。唐末景福年間(892-893年),幽州盧龍軍節度使李匡威重加修整,並贈建“憫忠閣”。閣甚雄偉,有“憫忠高閣,去天一握”之贊語。遼清寧三年(1057年),幽州大地震時,憫忠寺被毀。遼鹹雍六年(1070年)奉诏修復後又改稱“大憫忠寺”,從而形成今天的規模和格局。明朝正統二年(1437年),寺僧相瑢法師募資進行了修葺,易名為“崇福寺”。滿清立國後,朝廷崇戒律,在此設戒壇。雍正十二年(1734年),該寺被定為律宗寺廟,傳戒法事,並正式更改為今名“法源寺”。

  法源寺占地面積6700平方米,建築規模宏大,結構嚴謹,采用中軸對稱格局,由南至北依次有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憫忠台、淨業堂、無量殿、大悲壇、藏經閣、大遍覺堂、東西廊庑等,共七進六院,布局嚴謹,寬闊龐大,是北京城內保存下歷史最為悠久的古寺廟建築群。

  天王殿內正中供奉著明代制作的彌勒菩薩化身布袋和尚銅像,高1.l2米,袒胸露懷,歡天喜地。彌勒佛背後是勇猛威嚴的護法神韋馱坐像,明代銅鑄高170米。倆側是明代銅鑄四大天王像,十分珍貴,皆高1.20米。大雄寶殿正中供奉“華嚴三聖”,既毗盧遮那佛、文殊和普賢菩薩像。為明代制作,木胎貼金罩漆。正中的毗盧遮那佛端坐在須彌座上,像高2米,腦後背光,通高3.97米。文殊、普賢分立兩旁,像高2.14米。這三尊塑像,妙像莊嚴,雕制精美,在明代塑像中可推上乘。大殿兩側為十八羅漢坐像,像高約l.35米,木胎貼金,為清朝制品。大殿中迤南兩清石柱礎,作卷葉蓮瓣,估計是唐初建寺時元物,它的花紋與廟中佚失的唐天元十四年(726年)石幢的花紋是相近的。憫忠台一名“念佛台”,又稱“觀音殿”。台基高一米多,周圍設以磚欄,殿堂建於台上。此殿結構獨特,外牆以十二柱為架,室內以十二柱之稱式樣與故宮御花園萬春亭相同。這裡保存著法源寺的歷代石刻、經幢等,淨業堂前有一巨大石缽,雙層石座,周圍雕海水花紋和山龍、海馬及八寶等形象,雕刻及為精美,幾可與北海團城的渎山大玉海媲美。淨業堂內供奉一尊明代銅制巨像毗盧佛像,高及屋頂(4.58米),共三層,下層為千葉蓮瓣巨座,每一瓣上镂一佛像;中層為四方佛向東、西、南、北;最上層為毗盧佛。法源寺西南角原有無垢淨光寶塔。塔建於唐至德二年(757年),磚結構,高3.3米左右。我國古代的碑文,都是從右至左書寫,而此碑卻是從左至右的,在我國古代僅有一例。

  大悲壇是一座佛教文物官殿,這裡陳列著歷代佛像、石刻及藝術珍品:育中國最早的佛像——東漢時代的陶佛座像,有東吳時代的陶魂瓶,有北整石造像、唐石佛像、五代鐵鑄像、宋木雕羅漢、元銅鑄觀音、明木雕伏虎羅漢等,都是國家珍貴文物。另外還有不少各國贈送的經像文物。最後一進殿堂是藏經閣,大殿全部用青磚鋪地,閣上供奉三大士像,為木胎干漆所制,是明代造像藝術精品。閣內珍藏明、清時期所刻藏經。1980年5月,日本國寶鑒真大師像回國巡展時,曾在這裡供奉了七天,有16萬信徒和群眾前來瞻仰、觀看。

  1949年以後,這座千年古剎得到政府保護,多次撥款堆修。1956年,中國佛學院在這裡成立。1963年,亞洲11個國家和地區的佛教徒會議也在這裡召開。1980年,創辦了“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使之成為佛教文化和佛學研究的中心之一。

  地址:北京宣武門法院司前街7號

  交通:地鐵4號線(公益西橋方向)、在菜市口站下車(D西南口出),54路在南橫街站下,機場巴士7線在菜市口站下車,88路在牛街禮拜寺站下

 平坡山香界寺

盤點京城十大最古老的寺廟

  香界寺位於北京西山馀脈平坡山龍王堂西北,是八大處中面積最大的一座寺院,因這裡山勢平緩,又名“平坡寺”。該寺創建於唐乾元初年(758年),明洪熙元年(1425年)重建,改稱“大圓通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再次重建,改稱“聖感寺”。乾隆十三年(1748年)經重修改名為“香界寺”,意為“香林法界。”

  香界寺的建築從山門到藏經樓,依山勢順坡而建,前後六個院落、五層殿堂,殿宇宏大、門戶重重。一進寺門,有石台階,長達數百級,拾級而上,就到大乘門。

  現存建築多馬明清遺物,寺院以藏經樓為中心,以東西“弄樓”圍成方形庭院,左右有鐘鼓樓,東邊是乾隆行宮。中為正殿,供奉大佛三尊,兩旁有十八羅漢彩色塑像。行宮上層設皇帝寶座,對面大廳懸乾隆親題“緣淨平畢”匾額。

  以山命名的“平坡寺”,始建於唐代。15世紀,明代翠微公主葬在這裡,才改平坡山為“翠微山”。到l425年,平坡寺建設得已經有相當規模。香界寺的五層殿堂是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樓。造裡自建寺以來即為歷代帝王登山野游休憩之所。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平坡山龍王堂西北

  交通:598路、347路八大處站下車,389路、958路八大處公園站下車

 佛牙靈光寺

  盤點京城十大最古老的寺廟

  靈光寺,位於北京市西山馀脈翠微山東麓,因供奉釋迦牟尼佛牙捨利而聞名於世,成為中外佛教徒朝拜的中心之一。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現由中國佛教協會派僧人管理。

  靈光寺創建於唐代大歷年間(766-779年),初名“龍泉寺”。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重修,改稱“覺山寺”。遼道宗鹹雍七年(l071年),丞相耶律仁先之母鄭氏為供奉佛牙捨利建造了“招仙塔”。塔為八角形,以雕磚砌成,規模宏大。據《日下舊聞考》載:“寺後有塔十層八樓,俗稱畫像千佛塔,繞塔基有鐵釘龛十六座。塔西有井泉,深廣約五尺馀。“明英宗正統年間(1436-1449年),徵調全國各地木材擴建該寺後,始改今名。幾百年來,靈光寺殿堂巍峨,風景秀美,一直是北京著名的游覽勝地和佛教活動場所。

  目前的靈光寺依山而建,登上二十米高的石階,就是大雄寶殿,內供1989年泰國已故僧王贈送的釋迦牟尼佛銅像。穿過大雄寶殿就是佛牙捨利塔。院內古樹三天,花木扶疏,寶垮高聳,殿宇莊嚴。並有蓮花水池,飛泉瀑市。昔人作歌雲:“翠微八大剎,靈光居第一。”而靈光寺又以佛牙捨利最為有名。

  佛祖釋迦牟尼圓寂火化後留下兩顆佛牙捨利,鹹雍七年(l071年)八月,招仙塔建成後,其中佛牙捨利便供奉在塔內。

  佛牙捨利塔的建築非常精美,底部以漢白玉石作塔基,飾以蓮花石座和玉石雕欄。每層鑲刻有石門、石柱、石窗。建築形制為八角十三層密檐,高51米,塔頂八角攢尖,蓋綠色琉璃瓦,中心立木神柱一根,長8.50米。寶頂采用印度式,通高6.05米,由鎏金覆缽、寶珠、相輪和華蓋等物件組成,聳拔挺立,金光閃爍。總之,佛牙捨利在結構上采用現代建築的施工技術,在造型上保持了中國古代佛塔的傳統。整座寶塔從外觀看,雕刻精巧,挺拔秀麗,神聖莊嚴。佛牙捨利塔塔身內為七層殿堂。底層為碑室,周牆遍鑲石刻碑記與經文。碑室外緣繞以石梯,盤旋而上就到了供奉佛牙的捨利堂。堂中設置金剛座和彩繪屏風,以七寶金塔供奉佛牙捨利。七寶金塔上鑲嵌許多玉石、珠寶,價值連城,精美絕倫。堂內牆壁用大理石嵌成,堂頂裝珠地貼金蟠龍藻並,顯出莊嚴肅穆、恬靜祥和的氣氛。以上六層,分別供奉著漢、藏、蒙、傣各族佛教經典、塑像和法器。目前佛牙捨利塔不對外開放三觀,偶有一些外國的佛教團體來這裡才被特許進去參拜。凡有幸能進塔參拜者,無不慶幸自己福緣不淺。如今,佛牙捨利塔已經成為八大處的象征,提起八大處,人們就會想到佛牙捨利塔。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翠微山東麓

  交通:598路、347路八大處站下車,389路、958路八大處公園站下車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北京周邊五大海釣目的地推薦

    海釣在中國興起時間不長,但很受年輕人青睐。北京周邊有不少適合的海釣場地,進入秋季後天氣逐漸轉涼,出海釣魚,不僅魚肥,景美,還能玩水,一舉三得,正當其時,周末開上愛車,帶著釣具,趕緊行動

遍尋京郊清涼地 哪兒涼快去哪兒

酷暑時節,前往清涼的世界成為人們最大的心願  三伏天的京城溫度一路飙升,讓人躲在屋內不敢出門。知了叫個不停,熱浪席卷每個角落,秋天仍舊遙遠,心中不免煩悶。現在都提倡低碳環保,空調低於26℃良心會受

北京歡樂水魔方最全游玩攻略

  關鍵字:水魔方 水上樂園 避暑 戲水 攻略 北京歡樂水魔方 北京歡樂水魔方游玩攻略 北京避暑游 北京水上樂園  內容摘要:最強歡樂水魔方游玩攻略,小編實地外采,為大家整合出水魔方中最受游客喜愛的

百望山森林公園賞紅葉指南

百望山位於頤和園北三公裡處,處於西山風景區的最東端,是國家AA級旅游景點。自解放以來,經過林業工人四十年的植樹造林,現已經形成了春花、夏蔭、秋紅、冬綠的獨特景觀。黃栌是秋季觀紅葉的主要樹種,在京密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