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旅遊網 >> 大陸游 >> 北京游 >> 北京旅游攻略 >> 北京齋堂:古道古村線路全攻略
北京齋堂:古道古村線路全攻略
編輯:北京旅游攻略

   齋堂,作為佛教寺院的一個“部門”,連“下院”的級別都不夠,盡管在靈岳寺創建之前,這個地區早已有人類活動,但那時人們尚不知怎樣稱呼這個地區。因為是在靈岳寺的齋堂,所以自唐代開始,慢慢形成了代表這個地區的地名,且聲譽顯赫。

  齋堂,作為一個地名,其地理或行政范圍有過多次的變化。有一種說法或可能,截止到金貞元元年(1153),劉仁恭於唐末五代時所設玉河縣的縣治曾在齋堂。元朝時,由今天的北京城南北中軸線往西的一個廣大區域,即大元國大都路宛平縣,但只設有區區幾個鄉,齋堂鄉即是其中的一個,其東界到達峰口庵、牛角嶺一線,以至在今王平地區安家灘等村生產的京西砂鍋至今還打著“齋堂產”的印記。

齋堂秋色(攝影:王建忠)
齋堂秋色(攝影:王建忠)

  王平口巡檢司成立後,齊家莊巡檢可及清水社、桑峪社范圍,包括今天齋堂、清水兩鎮及房山大安山、史家營兩鄉的諸多村莊,有過著名的“五十八村龍王大會”。民國初期,“老八區”成為齋堂川的代名詞,至今讓人們津津樂道。但平西抗日根據地什麼時候都得說是以齋堂為中心。新中國成立後的“公社化”初期,全門頭溝區只有三個大公社,即齋堂公社、大台公社和門頭溝公社。公社劃小和社改鄉時,范圍達到最小,隨後撤鄉建鎮,原沿河城、軍響、齋堂三鄉合並成了今天的齋堂鎮,又被稱為“全國旅游集散鎮”和全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2010年,北京市30個文化創意產業項目之一“古道古村落文化聚集區” 在齋堂鎮落戶,北京國際萬人山地徒步大會在齋堂鎮舉辦,使齋堂地區的古道、古村落舉世聞名。

  齋堂鎮地區古道古村文化

  “北京門頭溝地區文化線路遺產資源豐富,西山大路自古以來就是京西山區通往京師的重要交通干線,特別是明代以來古驿道經修建,成為聯系山西內蒙古的主要道路。同時,由於商貿、宗教、軍事等各方面的需要,北京門頭溝地區逐漸發展形成一條條重要的交通干線和樞紐。

齋堂古鎮
齋堂古鎮(攝影:姚寶良)

  在商貿方面,由於北京門頭溝區蘊藏著優質煤炭,遼代以後一直是北京城的煤炭供應基地,早期以驢、騾等牲畜運輸為主,晝夜不斷,逐漸形成商道。同時山裡的干鮮果品、土特產品也通過商道外運,城裡的食鹽、布匹以及各種日用物品則通過商道運進;在宗教方面,北京門頭溝地區的寺廟眾多,……到寺廟進香的民眾常年不斷,……從而形成以寺廟為中心的香道。在軍事方面,沿河城作為古代北京西部重要的軍事隘口,明代有重兵駐守,清代設守備負責沿線敵台的防務。齋堂城則是軍事防御線的後方基地,當時所有軍事物資、建築材料的運輸,以及敵台之間聯絡等均依靠齋堂至沿河城的古道通行。”

齋堂古村(攝影:姚寶良)
齋堂古村(攝影:姚寶良)

  齋堂地區北京古村落最密集的地區,爨底下、靈水已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在門頭溝區人民政府已公布的12個古村落中,齋堂鎮占了三分之二以上。北京門頭溝的京西古道,把這些古村落串聯起來。古村落必須要有道,道路又發展了古村落,發展沿途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現在要開發它,千萬不要把古道破壞了。深厚的體驗,還是在古道上。

  齋堂是歷史上北京西山腹地的交通樞紐,是京西帶狀文化線路的重要結點。

  齋堂鎮位於門頭溝區中部,也可以說是位於北京大西山的腰部。有三道大山橫列和兩條河流流經。三道山:北為黃草梁——灰金坨——棋盤山,中為黃草梁——樓嶺——塔嶺,南為老龍窩——南大山——大寒嶺——髽鬏山;兩條河:永定河與清水河。此外,還有數條溝谷。萬千年來,人們在河畔階地居住並發展成為村莊;利用河谷、溝谷、山梁垭口地形修成道路與外界相連。

齋堂美景(攝影:王建忠)
齋堂美景(攝影:王建忠)

  山青水秀、豐富特產的自然環境,成為這裡人們賴以生存發展的重要基礎及宗教寺廟建立者青睐的地方,也是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之間往來以及宗教民俗活動的捷經與通衢,當然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有人提出,以一條古道為主干線,“帶領”其它古道。其實並非如此,因為京西古道主線並非一條,功能也非一項,而是有經、有緯、有斜線的帶狀文化線路。關於齋堂地區古道,我有另外一個比喻,就是將齋堂(軍響至西齋堂村西口之間)和沿河城,各作為四通八達的到、發或中轉的大型車站,其他各村則是各條線上的中型或小型車站。

  齋堂站

  東線:

  由軍響往東沿塔嶺溝或經桑峪走塔嶺至青白口,再沿永定河河岸線經傅家台、太子墓、下馬嶺、芹峪口、田莊、淤白、陽坊至昌平或北京。由芹峪口,還可北上大村、鎮邊城,南下雁翅,河南台、安家莊等地。

齋堂的長城(攝影:王建忠)
齋堂的長城(攝影:王建忠)

  東南線:

  由軍響進七裡溝,經楊家村、張家村,一路向東南經呂家村、越大寒嶺,穿千軍台、莊戶、板橋、宅捨台,走百巖子,過王平口,再經王平村或十字道、潭柘寺等路到北京西城各門;一路向南越嶺後到房山大安山或由瞧煤澗、紅煤廠進入大石河沿線各地。

  南線:

  一可走火村或西胡林進通州峪,越嶺至大安山;二可經馬欄、大槽越老龍窩或妙庵梁至大安山、史家營及百花山。

  西線:

  沿清水河河畔路,經老高鋪到“清水站”。再往南進達摩溝到溝內各村或越嶺到史家營;往北進大北溝,經梁家莊、李家莊、燕家台,進而可經龍門澗等路及九山小道,到椴木溝各村及“三祖文化聖地”涿鹿礬山地區;往西經田寺口、塔河口達沿線各村及百花山,經張家莊奴才溝可達涞水山南、大龍門等地,經小龍門可越嶺至馬水口等地,經雙塘澗、洪水口可也越嶺到涿鹿等地。

  西北線:進青龍澗(小北溝),一可經黃嶺西至柏峪,一可經雙石頭、川底下、柏峪台至柏峪,再與西奚古道線相接,或直上天津關黃草梁,走麻黃峪至懷來、涿鹿。

  北線:

  一是進靈桂川,到靈岳寺及周圍各村;一是走齋沿路,經白虎頭、牛站、越樓嶺經林子台、王龍口到“沿河城站”,或由軍響、桑峪、北上碣石或走軍沿線至靈水、樓嶺與齋堂沿線並合至“沿河城站”。上述各線中,東線、東南線、西線、軍沿線以商旅功能為主;西北線、齋沿線以軍用功能為主。

  沿河城站

  東線:

  經向陽口、大村、房良、老峪溝,可達南口、居庸關。

林中隱道(攝影:姚寶良)
林中隱道(攝影:姚寶良)

  西線:

  經石羊溝口(沿河口)、龍門溝口、劉家峪,上天津關,進而可經燕家台、梨元嶺、雙峪澗、天河水等地,越嶺後經大龍門、奇峰口至紫荊關。東、西線連起來即西奚古道線,又稱明次邊長城“內三關”聯絡線。

  東南線:一是經向陽口走永定河沿岸線經珠窩至青白口及傅家台(此線在修建珠窩水庫後即告廢止),二可走東嶺線經楊樹地、書字嶺、碣石到青白口。

  南線:

  通齋堂、軍響。

  西北二線:

  一路走石羊溝(石港溝或石港口),經石港口巡檢司原治所(二道城子、樓窪、沿字三號敵台)、關子、黃土嘴、新莊戶、王門子、白羊石虎、孤山至麻黃峪,與天津關線合。由關子或黃土嘴,有支線經木子港、大安到懷來官廳。一路進龍門溝(東小龍門口)到榆灣、龍門溝、陳家水,進而亦可到麻黃峪或椴木溝。

  北線二條:

  一條沿永定河峽谷,至幽州、官廳等地;一條經由向陽口上大悲巖或一直往北經蘆子水、道溝、水頭到東花園、南辛堡等地。以上兩大站,均可謂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

  除此以外,齋堂鎮地區還有兩條東西向為主的小線。一在南山,沿嶺脊東達大寒嶺,西上百花山;一在沿河城北,連接大村、佛巖、獅子溝、碾台、上大水、大小東宮至關子。雖均為山野小徑,但前者在唐末、五代時期,後者在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均發揮過特殊的、或者說是重要的作用。

  幾條主要古道上的重要古村

  (一)七裡溝“煤窩四村”

  煤窩四村由楊家村、張家村、呂家村和楊家峪組成,位於軍響與大寒嶺之間古大道上。由於地處通往北京和房山兩條大道路口處,有兩岔口地名,所以張萬順先生經研究說,清水雙林寺遼統和十年(992)幢上的交道鎮在此。

古村古門(攝影:李曉洲)
古村古門(攝影:李曉洲)

  據說百花山瑞雲寺“煮石鐵鍋(铛)”也在此。最早先有泥窩一個村,後發展成煤窩四村。呂家村“三義號”遠近聞名,是“西山大路”上最重要的商旅客棧之一。若按民居古建保存之多,楊家峪作為“文物”意義上的古村落當之無愧。若講民間文藝,楊家村“喜順班”曾紅極一時。張家村人才輩出,全國著名詩人張志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二)古軍道上(川柏溝)的軍戶村

  齋堂古道西北線,即天津關古道,是通往涿鹿、懷來的古大道之一。金朝軍隊曾於北宋宣和四年(1122)經此路攻占燕京。明、清各朝均派兵戍守。出西齋堂,進川柏溝,先是以產煤得名的青龍澗村,再分為兩道。

觀美景心愉悅(攝影:姚寶良)
觀美景心愉悅(攝影:姚寶良)

  一路越黃嶺,經黃嶺西村及清泰寺去柏峪;一路經雙石頭、川底下、柏峪台到柏峪。由柏峪村再往上,明《宛署雜記》載:“又五裡曰天津關,又三裡至口外保安州界”。元《析津志》稱:“天津嶺口六十裡屬保安州界,柏峪、梁家莊壘”。“壘”,即元末不修長城的壘塞之舉,以堵截“敵軍”進犯。但明代既修建關口城牆增兵駐守,又修築道路以利通行。天津關二道城子往上路旁一處摩崖石刻曰:“時正德歲次已卯孟夏日守口千戶李宮修”,是公元1519年李宮帶軍隊修路的記錄,川底下和柏峪則屬於典型的軍戶成村。

  (三)齋沿古驿道上牛戰等村

  由東齋堂村東進白虎頭溝,先後經王家村、白虎頭村、郝家村、牛戰村、林子台村、王龍口村到沿河城,是齋堂城與沿河城之間的往來通行大道。

村落(攝影:姚寶良)
村落(攝影:姚寶良)

  其中牛戰與白虎頭是明代已成村並見於《宛署雜記》的古村,流傳有因牛、虎打架而得村名的故事。所謂牛站,即用“老牛拉破車的方式轉運東西”。據《元史·兵志》記載,當時在腹裡(包括今京、津、河北、山西、山東等地)設有兩處牛站,有牛306只,車60輛。亳無疑問,牛站是設在山區的,牛站村,應該就是元代設的一處牛站,負責由軍響或齋堂向沿河城等地轉動物資。”

  (四)桑峪溝內文化村

  清水河支流桑峪溝是西山大路經軍響直達沿河城地區一條古代交通要道。自溝口往裡先後為桑峪村、靈水村。桑峪村由前、後桑峪組成,因植桑養蠶織布而得名,是出土距今11萬年人股骨化石的地方。

靈岳寺(攝影:齊鴻浩)
靈岳寺(攝影:齊鴻浩)

  元明清桑峪社設於此。曾有藥王廟、團山寺、魚鱗寺等多座古寺廟及“八角龍池”,還有天主教堂與聖母山、過街樓、古戲台及古國槐、古銀杏樹。村前鐘樓嶺下有城子台古城遺址。靈水村譽稱“京西舉人村”,不僅有眾多民居古建、古廟、古樹、古井、古碾,還有君子不爭、秋粥節、蹦蹦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靈水核桃、靈水煤馳名京津,“八大堂”古商號買賣東達京城,西通涿鹿,聲名顯赫,村後獨山蓮花峰、左右西自牆、北白牆古道也頗有特色。

  (五)要塞古城沿河村

  沿河城村古稱三岔村,古為沿河口,因而又稱“三汊沿河水口”,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設守備,萬歷六年(1578)建方形城堡,至今仍存,名曰沿河城。村隨城名。城內除古街、民居外,曾有守備府衙門、都察院、小校場、大戲台及聖人廟、城隍廟、三官廟等。城外也曾有眾多古跡,如沿字一號、二號敵台,萬柏山下之柏山寺、娘娘廟等等。由唐代建柏山寺,遼代設石港鎮及獅子溝、西大台、白羊石虎,大東宮等古遺址,可知沿河城附近,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已有數千年。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北京夏季旅游好去處 懷柔響水湖感受自然風光

  響水湖可以說是京郊懷柔一處得天獨厚、秀麗多姿的旅游勝地,它位於懷柔慕田峪長城西部,距北京城區僅28公裡。  響水湖自然風景區位於懷柔慕田峪長城西部渤海鎮大榛峪村東,總面積18平方公

大興梨花

  春季賞花是春天的熱門話題,進入4月在北京賞梨花正當時,北方梨花開一般在4-5月份。每當梨花盛開,如雪六出,香氣撲鼻。  梨花在我國約有2000余年的栽培歷史,種類及品種均較多,自古以來深受人們的

京郊開啟農場生活 將時光揮灑在田野鄉間

悶熱的天氣,登山、徒步都讓人提不起興致,如何在暑期開啟一種別樣生活?不如去京郊尋一處農場,把周末的時光揮灑在田野鄉間。種菜、澆園、養雞、喂鴨、采摘、釣魚……這是親近大自然

京郊古寺祈福 北京六大最靈驗祈福寺廟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棵菩提樹。當你誠心誠意地去了解,去學習,去感悟,你會發現,佛就在我們身邊,佛會答應我們誠心而善意的請求,會用一顆普度眾生的心包容我們的不足和錯誤。所以,當你感到迷惘的時候,不妨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