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旅遊網 >> 大陸游 >> 北京游 >> 北京旅游攻略 >> 11.17北京簋街
11.17北京簋街
編輯:北京旅游攻略
老早就聽說北京的簋街是小吃一條街,今天為了找到這條小吃一條街用了二個多小時,找到後在那裡品嘗了很多美味,等有空把照片整理好好大家一起分享。   今天先和大家說說簋街的故事。


    東起二環路上東直門立交橋西,西到交道口東大街東端,這條全長1442米,白天看來平淡無奇的東直門內大街,還有一個丁丁響亮的小名——簋街。既然是簋街,自然要借著夜色來看個究竟,白天灰撲撲的尋常街道,一入夜就立馬紅紅火火地熱鬧了起來。每當日落西山,華燈初上,簋街像川劇變臉般換了模樣,每家店前的一串串大紅燈籠亮起,紅通通的光映在食客的臉上,紅火喜慶,更何況那熱辣辣的誘人的香氣也撲面而來,讓行人忍不住駐足觀看,更讓食客流連忘返,白天安靜的街市一瞬間變得人聲鼎沸,店前的車位和店裡的座位很快被一搶而光,來晚的食客只能在餐館門前焦急的等待。     北新橋街道城市綜合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孫學軍說。
    一條街近百家飯館,這是在北京市沒有的。所以說到簋街來吃飯,其實靠的就是這個品牌的效應,一條街尤其是到晚上,燈一開,相當漂亮,相當紅火,尤其是夏天。
    簋街上沿街的各種商業店鋪有150多家,其中餐飲服務業148家,占東內大街全部店鋪的90%以上,飯館密度之大,全北京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家了,這裡是北京唯一實行24小時營業的餐飲業。生意最紅火的時間是半夜兩點以後,這裡的麻小在北京最為知名,這裡最流行的色彩是街道兩側綿延忘不到頭的紅燈光,這裡是北京大眾菜品流行的風向標。簋街,俨然成為了北京餐飲文化的集大成者,如果發起一項統計,看看全北京城有多少人去簋街吃過夜宵,那肯定會勾起許多人夜半大快朵頤的記憶。麻小、香辣蟹、羊蠍子、紅焖羊肉,這些如今紅遍祖國大江南北的名吃,都是當年先在簋街站穩了腳跟,進而名聲遠揚的。
    如果去後海還有那麼一點小資情調的話,那麼來簋街,就是徹頭徹尾的市井文化,大聲歌唱,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從入夜到清晨都是一個讓你發瘋的好地方。
    年輕人在一塊,尤其是一些白領最愛到這兒來,放松、減壓、喝扎啤、吃烤串、一起侃。它也不像大飯店裡拘著,西服革履的都得。到這兒來隨意,光膀子沒關系,大聲嚷嚷都成,他有一個全身心的放松,就餐的環境比較符合老北京人這種,叫什麼呢,脾氣禀性也好,沒有什麼拘束。
    日本著名的指揮家小澤征爾回回來北京都要鑽進簋街,要上一碗熱乎乎的刀削面,就著這份熱鬧和隨意,度過一個開懷的夜晚。奧運會的時候,簋街更是跟前門大街、琉璃廠等等地被選為了燕京新八景之一。
    奧運期間來了不少各個國家的一些奧運運動員到簋街來就餐,反映不錯,借著奧運這個契機,政府投資三千多萬對簋街的門面進行了一個整體的改造,統一了門臉,既美觀又漂亮,而且還不失簋街的特色。
    簋街這個名字聽著玄乎,寫下來一看才知道,原來並不是讓人心驚肉跳的那個“鬼”字,卻是個讓人食指大動“簋”。據說這個由竹字頭,“艮”字和器皿的“皿”字,由上而下排列順序組合而成的簋,代表了商朝時出現的一種專門用來盛煮熟飯食的器皿,當時這個主要由青銅器制作的簋可不是一個普通的飯碗更是一種權力的象征,是商周時重要的禮器。
    據史書記載,宴享和祭祀的時候,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兩簋,一點都不能弄錯。只不過這個簋字由東城區商委在2005年的時候才改過來的。這原本還真就叫那個貪吃鬼的鬼字。
    這條街的特點就是說夜裡比較火,所以顧名思義,大家戲稱它為“鬼街”,就是人鬼的鬼。後來隨著這條鬼街的變遷,如何把它更加注入一些文化的內涵,而且當時在這條街命名的時候,我們也請了有關人士查了一下,同音不同字,現在的這個簋其實就是在古代的時候一種盛食物的器皿,所以就稱為還依然是簋街。
    關於簋街名字的由來,有很多不同版本的傳說,有人說,因為清朝年間北京市的各個城門都有專門的用途不得隨意使用,就像朝廷出兵必須要走德勝門,而收兵要走永定門,處決罪犯必須要走宣武門一樣,東直門只是專門做為城裡運送木材和往城外運送死人的城門,由於城門也就是當時的城鄉結合部,所以在城內自然就形成了最初的早市,那些以販賣雜貨、菜果為主的攤販們,在後半夜開始,黎明就撤掉了,攤主以煤油燈來取朗,遠處看上去燈影幢幢。再加上整條街比肩相鄰的棺材鋪和槓房,故名“鬼市”。在城邊上那些世代居住的50多歲的人們,到現在還清楚地記得,小的時候大家一起呼朋喚友的結伴,到城門樓上去玩耍的情景,站在城樓上看城裡是一條筆直的土路,能夠看到鼓樓,而成外就是一望無際的墳場。
    今年63歲的齊兵志,3歲那年就生活在簋街了,他回憶說。
我是1951年到北京來的,就住在簋街這條街上。那時候在北新橋那一段。
    我感覺從小時候的印象就是簋街還比較窄,那時候就叫東直門內大街,有一段給我印象還是土路,就是從北新橋往東大概一站地左右,往東基本都是土路,那時候還沒有公私合營之前,就有一些什麼個體商戶,那時候個體商戶就在馬路兩邊也是擺攤,賣些早點什麼的,那時候有一些特色的早點,後來公私合營以後,馬上變成一些小的飯館了,飯館基本上是公家的飯館,也不多。比較有名的飯館,後來到七幾年以後有了這個東新樓,現在北小街街口這個十字路口這地有一個回民飯館,那時候以回民特色為主,因為那時候飯館也少,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進程,慢慢出現了個體的飯館,但是那些飯館都以家常菜特色為主,後來出現了小龍蝦,麻小節,進一步地擴大,規模也擴大了,簋街的飯館也多了形成了,形成了這個氣候。
    還有人說,因為這裡的餐廳飯菜可口,價格實惠,生意紅火,大部分門臉都一直開到凌晨三四點鐘乃至通宵,無論多晚,路上總會有酒足飯飽的人三五成群,這樣顛倒了日夜的時間表,恐怕也是簋街得名的原因之一。
    為什麼叫簋街呢?就是因為飯館多了,人們生活的水平也提高了,晚上上飯館來吃飯的也多了,所以逐漸形成了一些夜生活,晚上來吃一吃飯什麼的,所以都來得比較晚,那時候那個鬼街的意思,不是現在這個簋的意思,那意思好像迷信的講法,鬼夜裡出來的,是那麼個想法,後來改成咱們古代傳統的吃飯的餐具的簋,改得挺好的,挺有文化特色,文化內涵。
    用時任北新橋街道辦事處主任徐亞軍的話來說,如果說簋街真的有鬼那就是饞鬼,從小在北京長大的徐靜,小時候聽說簋街的名字還有點害怕,不過現在他已經成為了這裡的資深食客。
    有的時候就是約著,臨時說去就去了,離家也近,那邊都是朋友,都在附近,所以常去,那個環境比較復古,小店比較有特色,比較放松心情,服務員的態度比較有個性,比較豪爽,老遠就問你要什麼,大家一塊圍在一起吃喝,談笑風生,比較自在,自由,心情比較放松。
    如今簋街的熱鬧有目共睹,不過三十年前的簋街可是現在這個樣子。

   住在簋街16號樓,今年已經78歲的高齡的林淑貞回憶說,咱們簋街,這簋街我們剛搬來的時候根本沒有飯館,根本不怎麼好,住戶特點多,一小家一小家的,院裡頭院外頭的,做買賣的特別少,這地方也不是特別繁華,改革開放以後,個體戶多了,開小飯館了,這都是小門臉,一間房兩間房吃飯,談不上是飯館,什麼為主呢,吃小龍蝦為主,街道也窄,特別不衛生特別髒,現在不然了,現在我們一搬遷一改,我們一回來,瞅著大街特別痛快,現在都不是像過去的三間房兩間房了,現在都是大門臉了,修得多漂亮,東直門大街,下午出來瞅瞅,汽車擺滿了,大街上人又多,大紅燈籠一開,我們屋裡我都不開燈,照得那麼亮,漂亮極了,大街的紅燈籠就跟一條龍似的,瞅著那麼漂亮,這挺出名的了,簋街。一般的都知道我們這簋街了。就說這變化特別大,這也是咱們改革開放的好處。
    不過給簋街帶來最大變化的還是簋街上的創業者們,如今已經七十有三的宋岳知老先生就是這麼一位,簋街上有名的老拍子(酒聖居),就是他親手創建的。那會兒我們叫酒聖居,老百姓管我們叫什麼,紅房子,原來那一片都是紅房子,我開的時候差多了,全部是小房,馬路這邊,由橋頭到小街口這塊,就一個三層樓,馬路那邊就一個二層樓,全都是平房,我那也是平房,那會兒我們八九米的小房子,廚房啊,從這兒到牆那兒那麼大都沒有,咱這店由開始,咱們簋街第一家這麼一來在這兒長大的,為什麼說第一家呢,原來靠馬路北邊有一個飯館,叫什麼,(五七加樹連),原來這個口這兒有一個回民飯館,這條大街就這兩個飯館,我們開業的同時,這裡就一點點給帶起來了。這條大街整個就變了。那時候老板不好當,登著三輪車買菜去,手給凍得,那會兒受那罪,沒黃瓜怎麼辦啊,到那那兒,把賣菜的叫起來,有黃瓜沒有?那時候我睡覺就在馬路邊上睡,涼席一鋪,有什麼事一下就起來了。
    雖然現在早就把這份產業交給兒女們去料理了,但是那些創業往事早已成為他最清晰的記憶,幾乎每件事的經過都如數家珍,而這些往事都無一例外的和簋街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那會兒這條大街,要趕上過年你騎著自行車走大街連門兒也沒有,一宿你甭打算待著,越到夜裡買賣越好,越火,那會兒咱們的買賣到冬天了,屋子小,滿了。排隊,我幾號啊,現在5號,我6號,到時候叫我去。這一天一宿你甭待著,到早上起來八點鐘該倒班了,下班,下不了,那撥還沒走呢。
    據時任北新橋街道辦事處主任的徐亞軍介紹,簋街形成於1995年。
   簋街的形成要追溯它的歷史應該是形成於1995年,成名於1998年,其實簋街的形成也是在國家大政策的鼓勵之下,因為當時老知青返城的比較多,如何解決這些老知青就業的問題,咱們國家面臨一個比較困難的時期,所以國家那會兒允許你自謀職業,而且也開始有了這種私營企業,所以好多的,這條街上的一些居民就紛紛地把自己家的住房打通後沿牆,就是隨著街,改成商戶,這樣形成了這條街,而且當時北京的這個時候,要解決大家的早點問題,吃飯都是國營的店,國營最大的特點就是固定的經營時間,但是有好多的,特別是記者、報社的同志,晚上,尤其是晚班之後沒有地方吃飯,所以這條街就應運而生,為這些特殊的群體提供了就餐的地方。
  那時候的簋街也沒有今天的熱鬧場面,還是要靠附近的歌廳和出租車司機介紹客人來。後來川渝一帶的麻辣口味傳入京城,迅速贏得人們的喜愛,於是,簋街又興起了以麻辣小龍蝦,香辣蟹、麻辣燙為主的川味在系,並延續到了現在。麻小是簋街的一大特色,麻小就是麻辣小龍蝦的簡稱,人們在說麻小的時候,似乎都有一種非常溺愛的感覺在裡面,好像是在說一種東西的昵稱,也難怪,很多人都是奔著麻小慕名而來,因為有很多人在這裡面下了工夫費了心思。宋岳之說,別看它是麻小,咱可都是挑大個兒的賣。
    吃什麼,不吃別的,就吃小龍蝦,賣龍蝦的老板也在,我們去買龍蝦,我們都挑,一倒,哪個最大哪個最大全挑出來,小個兒的都不要,對顧客那是實頂實的,你坑顧客,顧客不來你賺什麼錢,我賣你一只比方說我賺一毛,你常來,我賺多少?所以那會兒就由小龍蝦開始,簋街就開始熱鬧起來了。
    據說簋街的麻小專門由湖北(監利),安徽蕪湖兩地提供,肉質肥厚鮮嫩,口感麻辣香醇,據估算,每天消耗量在兩萬斤左右,大約相當於北京市總消耗量的三分之一,尤其是每年秋天這個時候,麻小還在火爆,香辣蟹也擠上餐桌,形成蝦兵蟹將鬧簋街的熱鬧景象。其實簋街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2000年,東直門地區拆遷工作開始,到2002年初,1.5公裡長的簋街大半條街的店面被拆除,只剩下四十幾家苦苦支撐,那年的3月15日,京城一些媒體甚至等出了“鬼街最後的晚餐”的字樣,紛紛預測鬼街將從歷史舞台上消失,拆遷之後又遇上道路改造,路兩邊都在挖溝,嚴重影響了餐館的生意,當時北新橋街道就和施工單位們商量,請他們一段一段的挖,而且要鋪上擋板,方便客人進出,為了重新聚攏人氣,時任北新橋街道辦事處主任的徐亞軍還舉辦了第一屆麻辣龍蝦節,鬼街復興了。
   當時最興旺的時候是一百多家店鋪,然後市政改造要擴這條路,從東直門立交橋到小街這一部分,南北馬路兩邊的商戶全都進行了拆遷,這樣使這條街也可以說是傷了人氣了,一下這條街的商戶要少了一半,面臨著這樣的情節,當時好多的報紙也紛紛報道,“鬼街的最後晚餐”。
    拆遷後這條街確實沉默了一段時間,在這時候由政府出面,如何使西邊半邊接的商戶能夠維持下去,而且同時把這條街依然保持下去,所以這樣出面在2002年這條街修完以後的8月份舉辦了首屆鬼街麻小節,當時麻小節可以說是轟動了北京城,四九城的人都到這塊裡吃麻小,當時這個的組織,怎麼說呢,也是我們政府部門來打造這條街的舉辦比較成功的一次活動,因為這條街,麻辣小龍蝦是非常有名的,這樣我們借著麻辣小龍蝦來聚集人氣,而且給商戶一些自信心,因為好多商戶在這兒,都是在苦苦的經營,可以說別說賺錢了,有的家還在賠錢,就是如何把這條街能夠讓它留存下來,以後還要讓它有更大的發展,所以我們舉辦了這個麻小節。
    我們舉辦這個的時候,使我們有幾個沒有想到,一個是沒有想到人員這麼多,就是來的食客這麼多,第二個沒想到麻小那麼火,第三個沒想到家家都經營麻小,整個一條街可以說都在做一樣菜,我們沒想到聚集了這麼多,而且食客也非常捧場,到哪家都要點麻小,所以使那些不經營麻小的商戶,紛紛趕快跑到經營麻小節的店跟老板商量,說我家今天也要打出經營麻小的牌子,但我家沒有炒麻小的師傅,怎麼辦呢,客人點了,我到你們家來端,所以非常地快,在當天晚上大概在十點左右的時候,這條街就全都賣上了麻小了,當時這個麻小還出現了斷檔的情景。
    有的人在簋街一個飯店要吃上這個麻小要等上兩三個小時,他覺得只有在簋街吃上麻小才是正宗的,或者說才是他想象的這個氛圍,怎麼說呢,其實簋街是給大家一個非常好的這麼一個就餐的環境,和這種非常放松的一種氛圍,我可以大碗喝酒,甚至說我可以拿著瓶子這樣喝酒,而且可以大聲地喧嘩,在這兒大家有一種非常放松有一種平等的感覺。
   但是好景不長,2003年的非典又使一大半的店鋪關門,很多餐館被迫送起了外賣,簋街又一次面臨著危機,幸好幾個月非典解除,在徐亞軍和同事們的號召下,簋街舉辦了狂歡夜。這也標志著簋街的二次復興。
   
來自旅行吧博文:http://u.cncn.com/space-14538-do-blog-id-204933.html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北京胡同故事多 皇族禁地南池子大街

  在北京,南池子實在是個特殊的地方。它是昔日的皇族禁地,而今天,從北京最繁華的長安街你就可以進入這裡。深入觸摸那些寵辱不驚的紅牆灰磚,品嘗平民或貴族級的小吃,再偶爾挑剔一下那些販賣旅游商品的店,

六月京郊拍靓照 回歸多情的土地

“我深深地愛著你,這片多情的土地!”拍照一定要拍的有特色,要燦爛多情!今夏,讓我們回到多情的土地上,當一回大地守望者,拍出美美的靓照,秀秀吧!絕對吸引大眾眼球!  

恭王府後花園臨水荷花爭奇斗艷

  在風景秀麗的北京什剎海的西南角,有一條靜谧悠長、綠柳蔭蔭的街巷。在這條街巷之中,座落著一座王府,它就是現存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恭親王府。在這個季節游訪恭王府,除了走走轉轉裡面大大小小的四合院和亭台

北京之源:古剎潭柘寺賞秋攻略

北京山區的溫度比城裡低不少,秋風蕭瑟更顯沉靜,常聽老人說“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從另外一種風水說法上講,是因為有了潭柘寺的坐鎮西方,才有北京的安定。無論是元大都,還是明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