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旅遊網 >> 台灣本土游 >> 台灣百科知識 >> 景點百科 >> 外傘頂洲
外傘頂洲
編輯:景點百科

外傘頂洲簡介

外傘頂洲,又稱外傘頂沙洲、外傘頂汕,是台灣沿海最大的沙洲,現存面積約100余公頃,

外傘頂洲外傘頂洲

因形狀似傘得名。行政劃分上屬雲林縣口湖鄉,不過如今絕大部份位於嘉義縣東石鄉外海約10余公裡處,主要由濁水溪的泥沙沖積而成,是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的景點之一。[1] 近年來由於河川興建攔砂壩,導致沙源減少而逐漸縮小,嘉義沿海也因此逐漸失去屏障。洲上現僅有一對老夫婦為常住人口,有一座燈塔—塭港堆燈塔。

地  址: 雲林縣口湖鄉外海的外傘頂洲沙灘

電  話: 886-6-7861000

交通

下水上交流道往樸子、東石方向經168縣道行駛即抵;

或於中山高轉入82號東西向快速公路於太保交流道下右轉往縣政府方向接往樸子168線左轉直駛→樸子→東石→東石漁人碼頭 搭乘船只。

歷史

外傘頂洲原位於台灣雲林縣台西鄉外海,在20世紀初才開始受地方政府注意。1914年日治時代,日本人在此首次設立燈塔,惟沙洲地基不穩,六年後即倒塌。 不論在日治、戰後初期、1988年等時期,其管轄政府都曾實施植林固沙的計劃,但均告失敗,仍無法阻止漂沙移動。 在1984年資料中,退潮時外傘頂洲面積約1000余公頃,漲潮時約200余公頃,南北長10余公裡,此後不斷縮小。

民間趣談中,相傳清代外傘頂洲有幾十戶人家定居,且有一條大街,但到了國府戒嚴時代,則是幾無人居,甚至被地方政府視為包袱,雲林縣及嘉義縣均不願接掌,最後兩地各派出鄉長被叫到省政府去,用猜拳來決定誰屬,結果雲林縣口湖鄉鄉長輸了,自此外傘頂洲劃歸雲林縣。

而據曾任塭港堆燈塔守望員近40年的蔡福裕描述,1960年代,外傘頂洲曾住居逾千人,用茅草、竹子搭建的上百戶簡易房捨自成聚落,連雜貨店、藥鋪俱全,居民普遍仰賴捕魚、養蚵維生,自給自足,人丁興盛的景象,就像座與世隔絕的海上島國。強勁的風飛沙造出一座座約2、3層樓高的小山尚能蓄水;從層層交錯的山谷底部隨手挖掘,沁涼甘甜的淡水立刻湧出。20多年後,洲上堆棧成峰的沙丘,經數次台風侵襲,與沙洲流失、漂移作用,逐漸夷成平地,居民到處挖掘也找不到淡水飲用,只有陸續遷離。蔡福裕也隨著這波移民潮,返回東石鄉塭港村定居。

塭港堆燈塔

塭港堆燈塔又稱外傘頂洲燈塔,不同於一般水泥結構燈塔,采鋼架結構。所處海域沙洲甚多,船舶稍有不慎即易擱淺,故而設立。1914年首建,高度15米,裝用五等電石氣閃光燈,每2秒一閃,光力800燭光,1920年傾倒,隔年重建,塔形燈器與原塔同,後因沙洲移動再次流失。 1957年另建20.7米高方形鋼架塔,初用五等電石氣燈,光力800燭光,後於1965年改裝直流電燈,光力增至2600燭光,每3秒一閃。 1974年因沙洲移動,並為改善目標,移至附近新址,改建為方錐形鋼架塔,換用四等直流電燈,光力增至3500燭光。 1977年改進設備,光力加強為10000燭光,塔高32.4米,燈高35.5米,公稱光程(nominal range)14.3浬。另設有多向金屬雷達反射器。自1914年首建以來,塭港堆燈塔因沙洲漂移、海水浸蝕等因素而多次傾斜倒塌,前後歷經七次重建,是全台灣燈塔中,重建次數最多者。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思源亭

思源亭 思源亭位於雲林縣古坑鄉的湳仔村芒果樹的綠色隧道,其由來是民國卅九、四十年間,擔任鄉公所建設課長的葉碧昭,請小孩子們撿拾檨仔籽來培植萌芽後,又再僱請村民們種植的。現今綠色隧道不但今為雲林縣的特色,更成為鄉

西螺長老會

西螺長老會 西螺長老會位於延平路老街街尾,文昌國小對面的西螺長老會,創立於1879年6月,是彰化、雲林最早成立的基督教會,是台灣基督教長老會嘉義中會管轄下的堂會,至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 交通資訊 自

忠烈祠(桃園神社)

簡介 忠烈祠(桃園神社) 台灣保存最為完整的日治時代神社之一,建築風格融合了中國古代唐風、日本風及台灣近代風,采用上等台灣桧木構築,具有相當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桃園忠烈祠已在民國83年公告為三級古跡。 桃園縣忠烈

飛魚季

蘭嶼飛魚季簡介 飛魚(AliBangBang)是蘭嶼人最重要的食物,為主要的動物性蛋白質來源之一,捕捉飛魚是雅美/達悟傳統文化核心。每年春季,飛魚族群會隨著黑潮來到蘭嶼附近海域,此時蘭嶼人會舉行招來飛魚的招魚祭

相關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