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旅遊網 >> 大陸游 >> 香港游 >> 香港旅游攻略 >> 雙城記--我的港澳完全自由行(六)
雙城記--我的港澳完全自由行(六)
編輯:香港旅游攻略

第六日 5月18日
  終於該寫雙城的另一城----澳門了(眾人長歎:寫了一個月了,見過慢的,沒見過這麼慢的,砸~~~)。
  早上早早起床,乘地鐵港島線從銅鑼灣到上環,出站口是在大樓裡面,不需出樓,直接上三樓,找信德中心,買去澳門的船票,普通艙每人138元。
  從香港到澳門只要一個小時船程,船上的空調很冷,身體不夠壯實的可以考慮帶件外套。途中會發一張藍色的小紙片是“入境申報表”,但是這個似乎不是針對游客的,我們沒有填,後來也沒有人要。
  快到碼頭的時候,能看到一座長長的大橋,很漂亮,似乎是叫友誼大橋?

位於碼頭附近的金沙娛樂城,看它的樣子,就很有“紙醉金迷”的感覺喽。澳門所謂的娛樂城其實就是賭場,不過都不直接叫賭場

船到碼頭,隨人流下船之後,沿指示牌出關,人不多,速度很快,過關後有一個小屋可以拿地圖及資料。碼頭大門出來之後向右手走不遠,就能找公交站牌。與香港相比,澳門沒有那麼干淨,方便旅行者的設施也不如香港齊全。
  天氣仍然很熱,決定放棄一些太遠的景點,先去新馬路。
  新馬路的正式名稱是亞美打利匹盧大馬路,算是澳門的心髒位置,很多公交車都會從這兒經過。我們乘坐的某路車(時間太久,實在想不起來是幾路了)每人投幣2.5元,直接用港幣就行。車上不報站,不過最前面有一個很小的電子屏幕,會顯示站名。
  澳門真的很小,雖然公交車跑了很久,但實際都是在繞圈子,大約十幾分鐘到了新馬路。下車來先看到了議事廳前地,俗稱噴水池,至於為什麼叫噴水池,原因很簡單,因為,中間有個噴水池,哈哈……

議事廳前地的地面鋪設著產自葡萄牙的石質地磚,成波浪狀排列,很有異國情調。噴水池右側是仁慈堂,仁慈堂於1569年由澳門首任主教賈尼路創立,負責慈善救濟的工作,仁慈堂大樓修建於1 8 世紀中葉,至1905年形成今天的面貌。

正對著噴水池的馬路對面是民政總署,大樓興建於1784年,到1874年,大樓已很殘舊,加上當年台風襲澳,大樓的屋頂、牆壁、門窗損毀,終於1876年修葺,1887年重修屋頂。到1936年,澳門再次遭受台風吹襲,民政總署大樓再次受損。1938年開始改建工程,包括在二樓梯級中段辟建一座小花園,到1940年完工,至今外貌基本維持不變。

早上出門早,沒有吃飯,恰好看到噴水池的左側長廊裡有一個“明苑粥面”,人還挺多的,於是選擇這一家,點了油條,白粥(這個熬的還不錯,就是太鹹了),炒牛河(不是太好吃,油膩),牛腩面(一般吧),最後算帳,99.5元,直接付了港幣。

從店裡出來,觀察了一下地形,才發現緊挨著的就是著名的“義順牛奶公司”,可惜這會兒是吃不下了。

下一站准備去大三巴,研究了一下地圖,感覺上路還不近,在坐車還是走路中猶豫不決的我們,信步朝一條斜路走去,路右側是蔡瀾美食城,雖然開業不久,但是蔡瀾的名頭可是挺響,他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據說另外三位是金庸、倪匡和黃霑),也是位美食家

蔡瀾美食城對面是老字號的“黃枝記”,它的名字應該是創始人黃煥枝先生那裡來的吧,門口有幅對聯很有趣:無酒安能邀月飲,有錢最好食雲吞。呵,一笑。

再往前起,又拐進一條小街,應該就是傳說中的手信街,澳門的街都比較短,不過四通八達,不小心就會走錯,這條小街更有趣,有各個老字號的手信店,钜記呀、鳳城呀,好多好多,各個店門口都站著店員,有的拿著小塊的老公餅、老婆餅、杏仁餅,有的拿著整個的蛋卷、糖果,還有的拿著大大一整張的肉干,用剪子剪一小塊就往游客手裡塞,這個可以放心大膽地一路嘗下去,嘗了不買沒有任何問題,更不會強拉硬拽。其實到最後都會買的,而且還會買很多,不過這東西雖然不重,但是體積不小,拿著也挺不方便的,所以建議到離開的時候再買。

在完全沒有心理准備的時候,我們赫然發現,原來手信街的盡頭就是大三巴……至此,終於對澳門地圖的比例尺有了具體的認識,澳門,實在太小了~~

大三巴可說是澳門的標志喽,它其實是聖保祿教堂的前壁遺跡,教堂原本由一名意大利籍的耶稣會神父設計, 1602年奠基,1637年全部竣工,而教堂前一段長石階則於稍後完成。

這間教堂與火結下不解之緣,從其雛型起始,至現時僅存的前壁牌坊,先後經歷三次大火,屢焚屢建,是一所活生生的歷史見證。 1835年1月26日黃昏,聖保祿教堂失火,一發不可收拾,焚燒了兩個多小時,整幢教堂幾乎付諸一炬,幸好教堂最珍貴的前壁仍能保存屹立,成為今日的大三巴牌坊,期間曾數度修葺,最近一次大規模的維修保養工程於1991年進行。

雖然只余前壁,但仍然頗具氣勢,可以想象出當年教堂的巍峨大氣,不禁想起我們的圓明園,比起大三巴,那是更讓人覺得沉重的歷史。

大三巴的背面,可以上去的,不過實在太熱,我們沒有去

大三巴的旁邊是澳門博物館,博物館從一九九五年四月正式開始籌建,九八年四月十八日建成起用。

很幸運,當日正好是澳門的博物館日,澳門博物館是免費的,更要進去看看了^-^

博物館展區分布在三層樓上:

第一層是澳門地區的原始文明展覽。在這層中主要介紹本地區的起源,及新石器時期至十七世紀中葉,澳門這個重要的國際(亞洲和歐洲)貿易商港的繁榮情況,這個時期就是澳門的黃金期。

第二層展示澳門民間藝術與傳統文化。展示那些為澳門的社會文化帶來了豐富又獨特一面的文化題材,而這些題材就是從當地舊文化中衍生出來的。例如有:澳門的傳統節慶、日常生活習俗、傳統手工藝及典型行業等.

第三層展現澳門當代特色。這裡是博物館的最後一層。主要介紹當代澳門的方方面面。從本世紀現時的長者可追溯回憶的年代起,至目前的各種社會狀況。

博物館裡很多展區都有互動的東東,比如一個舊時鞭炮作坊的模型,前面有很多按鈕,標注著各個房屋的用途,按哪個按鈕,相應的小屋子裡就會亮燈。

在二樓玩的時候,一位工作人員叫住了我,問我要不要做個小游戲,很高興地答應了,游戲很簡單,就是把澳門著名的景點和對應的名字找出來,然後那位親切的JJ就給了我小獎品,一本葡國菜譜,嘿嘿~~

從博物館頂層的門出去,上到天台上,是另一個景點--大炮台。

從網上COPY的大炮台介紹。。。。

大炮台創建於1617年,至1626年建成,名為聖保祿炮台,澳門居民多稱為“大炮台”。在近四百年的歷史裡,大炮台內部建築曾多次改建。大炮台的大門朝南,早期入門口為火藥儲存庫;上層的中央是一座三層高的塔樓(今已無存),每一層都裝備火炮;旁邊另有四排房子,為澳督及官兵的營房,宿捨兩側有台階與下層入口處相連。炮台內備有水池及軍需庫,軍需庫儲備充足,足以應付長達二年的包圍。總言之,這座炮台為當時澳門防御系統的核心,構成一個覆蓋東西海岸的寬大炮火防衛網。而從1623年至1740年間,這裡更一直是城防司令和澳督的住所。
  大炮台一直為軍事禁區,直至1965 年原營房位置改建成氣象台,1966年氣象台遷入後開放為游覽區。

從大炮台下來,順原路返回噴水池,路過手信街的時候,買了一堆的蛋卷、老婆餅、老公餅和肉干,預備回去送人。

因為天熱,沒有吃午飯的打算,再到噴水池的時候,又看到義順牛奶公司,我再次提議進去嘗嘗,可是沒有人響應,於是“憤然”自己跑進去吃了一碗雙皮撞奶

在噴水池稍作休息,因為某位筒子一直聲稱自己處在患病狀態,於是其它的景點都放棄了,決定去葡京看過之後就返程。

在這裡,要嚴重BS一下澳門的公交車,它不但不報站,更郁悶的是有幾路車連電子屏幕也沒有,坐上去之後只好憑感覺了。

坐反了一次車後,又重新返回來,才折騰到著名的葡京賭場。這座鳥籠狀的建築大概是游客來澳門的必到之處,不是為了賭博(事實上大多數人恐怕都沒有真正賭上一把的經濟實力),只是為了感受賭城的氣氛,做一場與財富有關的夢吧。

進門的時候,要把大包包存起來,隨身攜帶的小包也要經過保安仔細的檢查。

在裡面玩了一個多小時,大多數時候是在看,最後在押大小的地方輸了一百元港幣,走人。不過喝了幾瓶免費的礦泉水,賺回來一點^_^

從葡京出來,打的去碼頭,車費是22元。

買了回香港的船票,很奇怪的是比來的時候貴四元錢,每人142元。回去的船上空調冷到人都快崩潰鳥,幸好只有一個小時~~

從澳門再次回到香港,有些跨越時空的感覺,相距這麼近的兩座城市,給人的感覺太不一樣了,我個人還是更喜歡香港一點喽:)

在住處附近的“新钊記茶餐廳”簡單吃了晚飯,花費114元。然後把買的一堆手信運回住處,又出來逛旁邊的SOGO,媽媽淘了兩件衣服,共390元,今天的行程就結束了。

這也是在香港的最後一個晚上,明天就要走了,看著窗外閃爍的霓虹燈和深夜依然熱鬧非凡的街道,忽然覺得,還未離開已經開始想念……

想看照片的筒子麻煩移步我的博客http://yishuihan006.blog.163.com/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香港親子游之自由行

    這次行程都是自己定的,分享下給驢友們參考下。    小時候你牽著我認識這個世界,現在我帶著你(女兒),帶著你的外婆,帶著你外婆的媽媽一起去認識這個世界~  &nbs

香港自由行,說走就走的出發

香港,東經114°15′,北緯22°15′。決定了,那就馬上出發吧!香港自由行!我來了!說走就走,我可不同意這種說法,旅行要有好的計劃與安排,但也不要顧慮太多啊!很早就有去香港游玩兒

2016來香港血拼絕對不容錯過華懋商場巧遇明星地兒

聖誕剛過,又迎元旦,距離2016新年元旦還有4天啦,小伙伴們是不是很激動呢?可想必大伙們對元旦的3天假期更感興趣吧!!來香港血拼也許就是那麼巧被你遇上大明星喲!話說過元旦慶新年,還有什麼比上商場購物更惬意呢?要說到購物,這

尋找香港老街—漫游中西區

    最近超想香港旅游,超想去看看那些熟悉港影和TVB電視劇中的場景,感受一下香港老大街的味道,體會一把老港人的生活狀態,用粵語和當地人小小交流。終於在這個7月,我來了次香港一日自由行,去看看這個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