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旅遊網 >> 大陸游 >> 北京游 >> 北京游記 >> 一個人的西山 
一個人的西山 
編輯:北京游記
所屬景區:北京
說起來有點可笑,游一趟西山也要寫篇游記,好像很小題大做的樣子。只是真的享受那樣的一個過程,希望記得當時的感受,即使在經過了很久以後還可以重溫那時的心情,好像又進行了一次心靈之旅。
周六早上罕見的早起,站在窗邊發呆的時候,有陣陣微風拂過,帶來非常沁涼、舒爽的感覺。抬頭看看天,多雲、陰陰的,不再有前幾日的曝曬。Mine,這樣的天氣還不出去玩兒,是會遭天譴的!打點行裝,雖然邀友未果,依然興奮地沖出門去。英俊、可愛的西山哥哥,咱來了!
(掉一下文先)西山是西郊諸山的總稱,其中比較著名的則有妙峰山、玉泉山、盧師山、翠微山、百花山、香山等。八大處是指西山余脈翠微、平坡、盧師三峰間的八座寺廟,即長安寺、靈光寺、三山庵、大悲寺、龍王堂、香界寺、寶珠洞、證果寺。長安寺目前正在修繕之中,不對外開放,所以我主要目標就是訪到其他七座寺廟。這七座寺廟分布在兩條線上,其中證果寺為一線,其余六寺為一線,並以寶珠洞為頂點。在去證果寺的路上又有一條支線通往發現沒多久的摩崖石刻。
還沒到八大處公園時已經可以隱約看到靈光寺的捨利塔了,據說塔中藏有佛祖釋迦牟尼的一顆靈牙捨利,故而聞名。靈光寺本身沒有太多特別之處,甚至在近處看到的捨利塔也相當俗麗。但是如果從半山腰或更高的地方向下鳥瞰時,在一片蔥綠圍繞之中的金色寶塔就顯得寶相莊嚴。特別是那塔頂,在淡淡的霧霭中變得虛幻,隱隱似有光暈環繞,這大概是“靈光”的出處吧。
由靈光寺繼續前行(咱是路癡,分不清東南西北,只好向前、向前、再向前)不遠便是三山庵,因位於翠微、平坡、盧師三脈交匯之處而得名。此處比較知名的是庵堂前的一塊水雲石,據說會隨天氣的變化而變幻圖案。石頭本身的紋理暗合了中國畫的點、皴技法,正是自然成就的一幅山水。不過也許因為日久年深,我很努力也沒太看清楚它的全貌。三山庵因其位置,也是一個觀景的好去處。旁邊的茶館依山勢而就,由內而外望去,便如“翠微入畫”。這時若有二、三好友在旁,於徐徐山風中游目騁懷、暢敘幽情,豈非人生美事?不過面對如此佳景,便是一個人,也足以自娛自樂了。
俗話說“登山不看景,看景不登山”,可是又怎捨得一路埋頭走路而忽略身邊風景。西山的山勢較為平緩,登山時並不需拘泥於石階鋪就的正路。大可任心而為,或循溪水、或沿蹊徑,甚至在林間的空隙穿行。偶爾有個小趔趄,也無傷大雅。奇妙的是,這種外在的自由似乎在身體內部也引起了化學反應,心之所念、情之所牽,如同脫籠的鳥兒,選自己愛的方向飛去。這時的自己好像和周邊的天地融為一體,就象原本生在那裡的一棵樹、蜿蜒而下的一道泉水,再無一絲闖入者的突兀。我感到如此的自在,嘴角輕輕向上揚起些些的圓。這是否便是迦葉拈花時感受到的欣悅?笑得清淺,並非感覺平淡,而是因那喜樂其實絢爛之極。
行至半山,鐘音袅袅之處就是大悲寺了。這寺的妙處是其中所存的,元代雕塑家劉元所作十八羅漢塑像。據說這些塑像以檀香、香沙制成。也許是吧,在大殿上好像是可以聞到一股若有似無的香氣。這裡還可以玩兒一個小游戲。入門從左手開始數起,數到和自己年齡相同的那個羅漢就是你的護身佛,而且從中可以看到自己身上的一些特質。我第一遍數的時候,把第十八尊羅漢計了兩次,數到的羅漢是滿臉苦相的一位;第二遍計數的時候,每一尊都只計一次,這次數到的羅漢卻是喜笑顏開。一念之間,悲喜兩邊。或者我們的人生也是可以選擇的,改變不了境遇,但是可以嘗試用不同的視角去觀察周邊的世界。
龍王堂因其甘美的井水而名,因此其內茶館的生意很是興旺。可是說實話,那口黑黢黢的井讓人完全沒有飲茶的欲望。穿過龍王堂前行不遠就是香界寺了。這是八大處的主寺,規模宏偉,是歷代帝王游山駐跸之地。其中亦陳有十八羅漢塑像,可是與大悲寺相比,真是呆板、毫無生氣的木偶泥胎。有比較才有甄別這話確有其道理。
由香界寺直行而上可到號稱西山頂點的寶珠洞。我愛那硬木鋪就的一段路階,所以選了條岔路。這條岔路是先向下轉半圈,再盤上山頂的。在拐點的地方有一處很好的觀景台,旁邊立著乾隆皇帝手書“出此無山”的石碑,意思是說在這裡看到的便是西山的邊界了。從那台上望去,綿綿青山之外的北京城全被籠在煙霧之中。看不端詳。《東邪西毒》裡歐陽鋒曾說人總想知道山的那邊是什麼,也許還是山吧,只是不親自去看了,總是不甘心的。現在我卻知道山的那邊還是我無法逃離的城市。
寶珠洞以殿後的巖洞有蚌珠狀巖石而得名,本身無太多特別之處。那巖洞也不過是個局促狹窄、僅可容一人的小山洞,並且由於旅游的需要,被布置的俗不可耐。這裡倒是有個故事可堪玩味。寶珠洞在乾隆年間出了位高僧,人稱桂芳和尚(也有叫桂芒和尚的),據說他神通廣大,還曾經為乾隆皇帝召喚香妃的亡魂,因而獲封為‘鬼王菩薩’。這位高僧在那個小巖洞坐化後,肉身不腐、兩眼炯炯有神的望著京城的方向。其時恰逢朝中政事紛擾,便有大臣說這是桂芳和尚陰魂作祟。乾隆皇帝於是下令在洞前興建起新殿,並在山門之處樹起高大的牌坊,外額題“歡喜地”、內額書“堅固林”,以為阻隔。當政者愚昧若此,國家之後的衰敗、落後幾乎是注定的了。
下山時又碰到來時的岔路口,這次選了那條直路。我是很貪心的人,上、下山如果有可能,肯定不會選同一條路,因為想看到不一樣的景致。聽到旁邊的人說別走岔路,太繞遠時,心裡有一點得意,好像看過的風景成了自己私藏的珍寶。這讓我覺得自己很富有。
在盧師山腰綠蔭深處,與其余七處隔山相對,便是西山八大處第八處證果寺了。“證果”之名源於一則傳說。據說地藏菩薩有感於世人諸多愚惡之行,想要將記載因果相襲的譜冊傳給陽世,以為警戒,但是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彼時在此地修行的一個布袋和尚卻在因緣巧合之下到了陰間,自告奮勇將譜冊帶回存於廟中,證果寺由此得名。不知是受了傳說的影響,還是因為那寺廟本身在密林圍繞之中、游人少至,總覺得廟裡過分清冷、讓人有點畏懼。
證果寺在隋唐年間曾出過一位高僧,稱為盧師和尚。據說盧師和尚本是江南人士,卻放一葉扁舟於江上,發誓‘舟行吾行,舟止吾止’。那小舟剛好停在了秘魔巖下,盧師和尚於是在此結茅而居,參禅修法。證果寺內的‘行止亭’即因此而得名。在行止亭的銘文中看到這故事時,心裡對那位高僧實在欣賞的緊。那般超然物外、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千載之下仍然令我輩凡夫俗子汗顏。可是人生在世,誰都有些事、有些人是讓你無法忘懷、甚或耿耿於懷的。‘放下’二字說的輕易,做不做的到就只有自己知道了,所以佛家才會說自求圓滿吧。平凡如我,沒有那麼高的悟性,也只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夜夜睡得安穩就好了。
摩崖石刻據稱是明代的作品,可是顯得有點太新了,感覺象是後人仿造的。我一向不太懂欣賞雕刻,也沒看出那些造像的美妙之處。倒是攀崖的路曲曲折折,有些趣味。在崖頂向對面望去正是盧師和尚修行的秘魔巖。剛才在那巖下的時候覺得不過是個天然涼棚,從這個角度看去方才顯出其詭谲可怖之處來,難怪“秘魔”之名了。
從魔崖石刻下來,雙腿更覺得沉重,臉也漲得通紅,心中卻悠然自得。乘興而來,興盡而返,快哉塊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金秋北京】(三十二)北京藍調薰衣草莊園--紫色的浪漫

北京藍調薰衣草莊園,位於北京朝陽區金盞鄉樓梓莊,是夏秋兩季觀賞薰衣草花海的好地方,我還是兩年前的一

京郊門頭溝齋堂——靈水村真火了

    京郊門頭溝齋堂——靈水村真火了 蔚縣的小五台山沒有到開放的